摘要:在《亮剑》的开篇苍云岭之战中,除了那场热血沸腾的白刃战和楚云飞部“见死不救”令人印象深刻外,真正值得细品的,是日军坂田联队长那句看似平淡却信息量巨大的评价:“我断定,这个八路军指挥员,是防御战老手。”这句话,实则是敌人对李云龙军事素养的“官方认证”,揭开了这位
楚云飞惨败于坂田,中央军两个师被坂田击溃,李云龙为何能坚守48小时?你以为是神剧给的主角光环,但知道老李的底细,才明白老李藏的最深的本事。
在《亮剑》的开篇苍云岭之战中,除了那场热血沸腾的白刃战和楚云飞部“见死不救”令人印象深刻外,真正值得细品的,是日军坂田联队长那句看似平淡却信息量巨大的评价:“我断定,这个八路军指挥员,是防御战老手。”这句话,实则是敌人对李云龙军事素养的“官方认证”,揭开了这位“泥腿子”指挥官深藏不露的真正实力。
坂田联队是兵力4000人、装备精良、战术高超的精锐部队,在忻口会战中连中央军都被他击溃,楚云飞与其交手不到一小时就损失三百人。而李云龙的新一团,兵力刚满千人,成立之初武器匮乏、新兵缺乏实战经验。从表面实力看,其整体战斗力甚至可能逊于坂田的任何一个完整步兵中队。
坂田和他的参谋们发现了不寻常之处:这支八路军是从运动战中仓促转入防御的,却能在极短时间内构建起一个极具特点的环形防御阵地。堑壕与散兵坑的结合、机枪火力的配置都极具章法,更关键的是,他们竟然还在前沿迅速布置了雷场,直接导致了日军第五中队的进攻失败。
这绝不是一个普通游击战指挥官能做到的。这显示出李云龙对战场态势有一种惊人的预判能力。他深知坂田这种老谋深算的对手,正面强攻往往是佯攻,真正的杀招常来自侧翼的迂回和偷袭。因此,他的防御部署没有因为仓促应战而降低标准,反而是第一时间就构筑起了能够应对全方位攻击的环形工事。
李云龙被坂田称为“防御战老手”,这个评价的含金量,在当时的八路军体系中是非常高的。因为我军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受制于武器装备和兵力,主要战术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擅长的是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而打阵地战、防御战恰恰是短板。
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教训就源于与敌人打“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相比之下,独立团团长孔捷在之前的云岭反扫荡遭遇战中,就吃了坂田大队迂回部队的大亏。孔捷后来在军事学院苦读《孙子兵法》,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感悟极深,这恰恰反衬出他当初作战思维的局限性,过于依赖实战中总结的固定套路,缺乏应对复杂战局的应变之谋。
那么,李云龙这种卓越的阵地战防御能力从何而来?电视剧虽未明说,但却埋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伏笔,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西征之路。
在原著小说后期,李云龙有一段与红卫兵杜长海的对话堪称“神来之笔”。李云龙轻描淡写地问起对方的老军长孙炳子,并提及长征时相识,对方还只是个营长,随后又淡然说到孙军长那条在“西路军”时期负伤的老腿。这段话,语气平淡,却气场十足,不仅镇住了狂热的杜长海,更是不动声色地向观众揭示:李云龙,是经历过那场人间炼狱般的西路军战役的幸存者。
西路军战役中最残酷的一仗,便是古浪之战。1936年11月,红军占领古浪后,军阀马步芳调集重兵疯狂反扑,出动数个骑兵旅、步兵旅以及民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红军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红军九军官兵浴血奋战,死打硬拼三昼夜,伤亡超过两千人,最终在三十军紧急增援下才得以突围。此战导致九军伤亡过半,军参谋长及多名师级指挥员壮烈牺牲,许多建制团被打光。作为老红军的李云龙,在古浪这场地狱般的防御战中担任171团长职务,他的团甚至可能像许多兄弟部队一样,经历了从建打到几乎全军覆没的过程。
这种残酷到极致的阵地防御战经验,是任何军事学院都无法教授的,是用无数战友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与西路军古浪之战的强度和惨烈程度相比,后来山本特工队对赵家裕的偷袭,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正是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锻造了李云龙极其老练的阵地防御指挥能力。他深知如何在绝境中构建工事,如何配置火力,如何预判敌人的主攻方向和诡计。
所以,当我们再回看苍云岭之战,坂田联队久攻不下甚至被一炮端掉指挥部的“尴尬”局面,就完全说得通了。李云龙的指挥艺术,根本不是所谓的“抗日神剧”光环,而是用红军将士的鲜血浇灌出的战争智慧之花。他的真正实力,在苍云岭的阵地上,只被他的老对手坂田隐约看穿,而这背后承载的历史重量,远超我们最初的想象。
来源:视客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