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晚央视一套黄金档已经亮剑。冯绍峰架起黑框眼镜,一改往日形象。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登台演讲,一个挥手、一个眼神,文人风骨与战士决绝扑面而来。
今晚央视一套黄金档已经亮剑。冯绍峰架起黑框眼镜,一改往日形象。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登台演讲,一个挥手、一个眼神,文人风骨与战士决绝扑面而来。
“党中央决定,办一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到桂林去,构筑文化抗战的阵地!”周恩来同志这句话在《阵地》预告片中掷地有声。这部剧来了,今晚(9月16日)已经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
这部38集抗战大剧,没走“手撕鬼子”的老路。它讲的是另一群战士——手无寸铁的文化人。1938年到1944年的桂林,山河破碎,这群人用笔杆子做武器,在烽火连天中筑起一道“精神文化长城”。
01 文人抗战,笔杆作枪
《阵地》视角独特。它聚焦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文化抗战运动。
当时,李克农、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复刊《救亡日报》。他们团结郭沫若、田汉、巴金、徐悲鸿、丰子恺等百余位文化教育艺术界精英。
戏里,冯绍峰饰演的夏衍戴着圆框眼镜,文人儒雅劲儿十足,眼神却坚定。李晨演的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眼神警惕,是在敌占区摸爬滚打的模样。
最惊艳的是老戏骨王劲松特别出演郭沫若。他一开口演讲,气场就镇住全场。王劲松的演技,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阵地》这部剧的名字,起初让人犯嘀咕:“文化抗战?会不会太‘素’了?”但预告片显示出它的不同——文化人办报纸要躲搜查,排话剧要防破坏,每一步都像走钢丝,悬念拉满。
02 双线叙事,文武交融
《阵地》采用“双线叙事”。一边是前线战士和鬼子硬刚,飞机炸、炮火轰,紧张得让人攥拳头。
另一边是文化人在后方斗智斗勇。剧中《救亡日报》的编辑部被炸得摇摇晃晃,文化人还扒着桌子校稿印报。
一篇篇文章给全国人民鼓气,也把鬼子的丑事扒得底朝天。前线拼刺刀,后方用文字唤醒人心。这种视角的抗战剧,真不多见。
戏里,田汉(张博饰)带着一群爱国文人赶往桂林,要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些剧情并非虚构,全有历史原型。
在共产党领导和周恩来直接安排下,当年确实有这么一群文化人,在桂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
03 实力派云集,演技盛宴
《阵地》的演员阵容,堪称“天花板级别”。
冯绍峰饰演夏衍。他从《知否》的顾二叔走来,这次架副黑框眼镜,演出了文化人的儒雅气质。剧中一句“戏剧可以流血,但不能失魂”,沉稳而坚定。
李晨饰演李克农。他摆脱了“综艺大黑牛”的印象,回归演员本色。预告片中几个眼神就立住了人物设定——沉着机智、外松内紧。
王劲松饰演郭沫若。国家一级演员坐镇,文人风骨信手拈来。几段演讲戏看得人鸡皮疙瘩直起。
徐璐饰演进步记者任素宁。从《甄嬛传》的玉娆走来,她终于等来一个复杂有爆发力的角色。预告中一场哭戏一段演讲,相当抓人。
王丽坤饰演安娥。“素颜女神”回归民国文艺女神赛道。几幕低头写字、抬眼凝望的镜头,温柔中带着力量。
再加上张博、刘劲、孙金良等一批实力派保驾护航,这剧的演技,稳了。
04 金牌团队,品质保证
《阵地》的制作团队,是业内金牌阵容。
该剧由高希希执导。他曾执导《大决战》《破晓东方》《历史的天空》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佳作。善于驾驭宏大历史场面与复杂人物关系,作品兼具史诗气魄与情感厚度。
钱林森编剧。总制片人严从华曾策划制作《人间正道是沧桑》《觉醒年代》等爆款大剧。
这样的团队,给《阵地》的质量增加了重要保障。预告片中,炮火连天的场景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在说明那个年代真实战场的残酷。
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眼神,仿佛能点燃观众热血。那画面惨痛而尺度大,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残酷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
业内普遍看好《阵地》的播出效果。有评论认为,它很可能接棒《觉醒年代》,成为下一部现象级文化抗战剧。
央视一套作为总台旗舰频道,其播出平台具有广泛影响力。2025年第一季度,CCTV-1综合频道平均收视份额高达8.19%,较去年同期增长29%,创16年同期新高。
黄金剧场收视率比去年同期提升50%。
文人笔杆也是枪。文化阵地,同样是战场。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