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中最早出现“北京”字样,是在第二集,剧情中陈家为躲避仇家从外地迁至北京,对话与旁白均出现“北京”二字,明确交代了故事背景的空间转移。其后几集中又反复出现或被剧中人物提及北京。这引起很多观众的疑惑:该剧写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北京不是应该叫“北平”吗
自央8播放年代剧《灼灼韶华》以来,引起广大网友的许多评论与争议,其中之一便是北京的名称。
剧中最早出现“北京”字样,是在第二集,剧情中陈家为躲避仇家从外地迁至北京,对话与旁白均出现“北京”二字,明确交代了故事背景的空间转移。其后几集中又反复出现或被剧中人物提及北京。这引起很多观众的疑惑:该剧写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故事,那时的北京不是应该叫“北平”吗?
那么,电视剧《灼灼韶华》的历史背景中,北京到底该叫北京,还是北平?
《灼灼韶华》剧情以1916年为起始背景展开的。要想弄清当时北京的准确名称,就要厘清当时的中国都发生了什么。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但是,由于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主力,控制着清政府的实际权力。南方革命党虽有号召力,但军事力量薄弱,财政困难。为避免内战扩大,促进共和制度诞生,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达成协议:若袁能促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将让位于他。
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结束。次日孙中山即提出辞职,履行承诺。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洋政府开始。
此后的1912—1928 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非常频繁的时期,北京作为北洋政府的首都,先后经历了多次执政者的更替。
“城头变幻大王旗”便是那一时期的典型写照:短短数年,总统、总理像走马灯一样更换,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轮流掌权,北京政权多次易手。
1.袁世凯(1912.3—1916.6)——北洋系首领,任临时大总统大总统(1915年底称帝,仅83天即取消帝制)。
2.黎元洪(1916.6—1917.7)——大总统(张勋复辟时被短暂赶下台),无直系军队,被皖系段其瑞架空。
3.冯国璋(1917.8—1918.10)——代理大总统,直系军阀。
4.徐世昌(1918.10—1922.6)——大总统,北洋元老派,无直系军队,皖系支持上位。
5.黎元洪(1922.6—1923.6)——复任大总统,直系扶持上位。
6.曹锟(1923.10—1924.11)——通过贿选上台任大总统,直系军阀。
7.段祺瑞(1924.11—1926.4)——临时执政,皖系军阀。
8.颜惠庆(1926.5—1926.6)——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无系。
9.杜锡珪(1926.6—1926.10)——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直系军阀。
10.顾维钧(1926.10—1927.6)——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无系。
11.张作霖(1927.6—1928.6)——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奉系军阀。
正是因为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连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北伐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于广州举行誓师大会,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南京,打垮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歼敌数十万,一场规模空前广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1927年3月21日,为配合北伐军进军上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占领上海。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完全为北伐军控制。
但是,就在北伐革命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蒋介石担心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影响其与列强及资本家的关系,企图通过清除共产党来统一国民党内部力量。他认为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他的领导地位已经稳固,清共时机成熟,于1942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规模屠杀,至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布成立国民政府。之后继续清党反共,实现“宁汉合流”。又经过短暂下野,于1928年1月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完成誓师,下达了对北洋政府军队的总攻令,二次北伐正式开始。
6月初北伐军逼近北京,张作霖被迫退回东北,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军队炸死。
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北伐胜利结束,北洋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北京因不再是首都,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称北平市)。这一名称一直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由上可见,中华民国1912——1928年6月期间,由北洋政府执政,首都是北京,所以北京称为“北京”。
1928年6月至1949年10月,中华民国由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定都南京,此时的北京改称“北平”。
许多人误以为"北平"是民国时期的通用名称,主要是因为1928年后的历史记载和影视作品中,"北平"出现频率高,“北平”这一名称延续了20多年,比北洋政府时期更长,所以现代人对"北平"的印象更深,反而忽略了早期的“北京”。
电视剧《灼灼韶华》的背景设定在1928年之前的北洋政府时期,使用“北京”是完全正确的历史表述,并非导演缺乏历史常识。只有当剧情时间线跨越到1928年6月之后,才应该改称“北平”。
对这一历史细节的澄清,不仅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影视作品,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中城市名称与政治变迁的关系。
来源:独咏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