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世民”三个字一出现,弹幕先吵翻天:杀兄逼父的狠人,还是千古一帝?
“李世民”三个字一出现,弹幕先吵翻天:杀兄逼父的狠人,还是千古一帝?
拍他,等于在刀尖上跳舞。
真拍起来,头一道坎是演员。
要少年英气,还得有中年杀伐果断,最后还得演出晚年悔意。
放眼内娱,能同时驾驭这三层的,一只手数得过来。
编剧更惨,玄武门之变怎么写?
写实了,观众骂冷血;美化了,史学家连夜写论文打脸。
两头不讨好,干脆不碰。
钱也是大问题。
贞观年间长安啥样?
史书记载“街衢绳直,望之如画”。
要还原,得搭一座城。
横店现成的唐城?
那是武则天时期的,李世民那会儿还没大明宫。
服装更细,贞观初年的圆领袍袖口窄,到了贞观末放宽一寸,考据党拿放大镜一帧帧抠。
一部剧烧掉三亿,平台直接劝退:我去拍古偶谈恋爱不香吗?
观众也变了。
打开热搜,前十条八条是“姐姐离婚”“哥哥塌房”。
年轻女孩追剧要嗑CP,李世民的后宫……长孙皇后贤德到无趣,杨妃早亡,剩下全是政治联姻。
感情线写不动,只能写权谋。
可权谋又撞上审查红线:玄武门之变能拍吗?
拍多少?
剪完可能连李世民怎么登基的都讲不清。
有趣的是,大家嘴上说着不爱看,身体很诚实。
《长安十二时辰》里李世民只出现几秒,弹幕刷屏“想看年轻李世民”。
这说明不是没人爱,是没人敢。
就像网友说的:“李世民像顶级食材,厨艺不到家,谁都不敢下锅。
”
不过风向在变。
B站历史区UP主剪的“李世民群像”播放破千万,弹幕全是“跪求拍成正剧”。
平台也学精了,先拍《贞观群星传》,用魏征、房玄龄的视角侧写李世民,既避开了敏感点,又蹭到热度。
听说鹅厂在磕《大唐赋》,备案写了“玄武门之变以史料为准,不渲染血腥”,看来是真想赌一把。
说到底,不是李世民没人拍,是他在等一个敢拍的人。
等一个敢让演员在玄武门前嘶吼“我不杀兄弟,兄弟必杀我”的编剧,等一个肯为一件圆领袍考据三个月的剧组。
毕竟,连《大明王朝1566》都翻身了,李世民还会远吗?
来源:微笑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