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档,一条抽象浴巾合影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刷了屏。源头是一段演员宋轶与毕雯珺在《与晋长安》发布会上即兴用浴巾拍照的片段。
2025年暑期档,一条抽象浴巾合影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刷了屏。源头是一段演员宋轶与毕雯珺在《与晋长安》发布会上即兴用浴巾拍照的片段。
这场看似随意的互动背后,是剧集宣发方式一次深层次的变革。“追剧团+短视频切片+AI互动”三重引擎,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剧宣的主导地位。但这种变化不只是表面的热闹,更牵涉到内容产业的重新调整。
这场剧宣的变局,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效果与风险?
《与晋长安》追剧团线下活动,是为了剧迷与主创面对面互动的最好时机,演员丞磊、宋轶、毕雯珺等悉数到场,活动信息在粉丝群迅速扩散。
很多粉丝为了“免审名额”支付3000元甚至更高费用。看似是一次普通的宣传活动。
但对粉丝来说这种线下互动提供了零距离磕CP的体验,对剧方来说这类活动是引爆社交话题的一大热点。
追剧团的灵感来自于早期的观影团,但不同的是如今的追剧团已经被重新定义为线上线下联动的流量入口。
自媒体人、粉丝运营者、视频平台共同参与,使得剧集不再只是内容,而变成一个可参家的事情。这种模式放大了剧集的讨论度,也制造了极强的代入感。
但这一现象也引发争议。一部分媒体称之为闹婚现场,指出饭圈文化将剧宣活动娱乐化、碎片化,有点掩盖了作品的核心内容。
事实确实如此有些剧集的讨论,已经从剧情本身偏离到演员关系、现场互动,剧本创作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在追剧团主导的热度面前,剧本是否扎实,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短视频切片是当前所有剧集宣发无法回避的宣传手段。《生万物》上线当天爱奇艺安排主演发起“俺门挑战”,用山东方言演绎角色情节,短短一天话题阅读量突破3900万。有人调侃“都还没开始看正剧,短视频就已经让人上头”。
切片带来了极高的传播效率,也降低了宣发成本。与传统几十万元的广告费用相比,短视频主要靠用户自发剪辑、分发,带来的是“自来水式”的口碑效应。
行业普遍采用商剪引流+二创破圈的模式:平台提前提供素材,自媒体、博主快速剪辑如何发布,一轮传播完成,带动看剧热潮。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明显问题。2024年底以来,一些用户已经形成只看切片不看正剧的消费习惯。
00后美容师小艾就表示,她和身边朋友几乎都靠抖音了解剧情内容,根本不看全集。
剧情被压缩成一段一段的片段,人物动机、情节逻辑、叙事节奏统统丢失,观众看得都是精彩片段,缺少了中间的故事。
与此同时平台对二创行为的限制也带来了矛盾。一方面希望二创扩大传播,一方面又担心版权侵权。
爱奇艺、腾讯与抖音在前两年签署合作协议,允许部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平台还未能完全构建出一个稳定激励机制,会导致一些优质创作者的不满。
AI在剧宣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角色互动、剧情延展、情绪陪伴。比如爱奇艺的桃豆系统,不仅可以预约集数还能回复会员问题,模拟角色语言与观众实时聊天。
这种延展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剧集的生命周期,让IP价值延伸到了观看时间之外的区域。
这时候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AI的介入是否会打断原有的创作节奏?是否会导致观众变得被动?这一点在内容行业内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AI角色本质上是替平台留住人的工具,并没有参与创作。但从用户角度看,AI确实降低了参与门槛,提高了互动乐趣。
回顾这三种剧宣方式:追剧团带来了现实参与,切片传播提升了效率,AI互动延伸了剧情边界。
它们确实让影片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也让观众拥有了更强的参与感。但所有技术和玩法的最终目标,都不该脱离作品本身。
影视剧的成功不只是流量数字的攀升,而是观众在观看后愿意去讨论、去回味,甚至愿意推荐给他人。
如果宣传只剩下热闹而没有实际内容那只是虚火。平台与剧方在享受三重引擎带来红利的同时,也需要回到创作的核心。只有在技术赋能与内容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剧宣才能实现一直发展的繁荣。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