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三归来:《生万物》是如何对“新中国”进行“叙事谋杀”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17:56 2

摘要:在今天的思想文化阵地上,一场没有硝烟但却关系到我们红色江山生死存亡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这场战争的核心,是争夺对我们共和国“前世今生”的“历史解释权”。而文艺,这个被列宁称之为“齿轮和螺丝钉”的领域,历来就是这场战争最前沿、也最敏感的阵地。

在今天的思想文化阵地上,一场没有硝烟但却关系到我们红色江山生死存亡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这场战争的核心,是争夺对我们共和国“前世今生”的“历史解释权”。而文艺,这个被列宁称之为“齿轮和螺丝钉”的领域,历来就是这场战争最前沿、也最敏感的阵地。

近期,一部名为《生万物》的电视剧在获得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引爆了舆论场,遭到了广大网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后代排山倒海般的质疑与批判。其核心正如无数网友所愤怒指出的那样,这部剧打着“还原人性”、“反思历史”的旗号,在实质上干的却是“替地主阶级洗白,丑化贫下中农”的、为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翻案”的无耻勾当。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是应该感到悲哀,还是应该感到庆幸?我的回答是:我们更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场由人民群众自发掀起的对“毒草”《生万物》的大批判,以一种最雄辩的方式向我们,也向我们的敌人,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毛主席留下的思想还在起作用,只是被少数人抛弃。”它让我们在重重迷雾之中,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那由毛主席亲手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所播撒下的、关于“阶级斗争”的革命火种,非但没有熄灭,反而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的方式重新燃烧起来!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毒草”《生万物》的出笼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文艺创作失误”,而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资产阶级及其在文艺界的代理人向无产阶级发起的一场系统的、有预谋的“政治进攻”。它所进行的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历史虚无主义都更为精致、也更为阴险的“叙事谋杀”。它妄图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四个层面的系统“外科手术”——即“篡夺主线、窃取功劳、阉割历史、美化结局”——来从根本上谋杀掉“新中国”赖以建立的全部“历史合法性”。

一、“主线”的篡夺:以“地主”的悲欢,置换“人民”的血泪

一部文艺作品,其阶级立场首先、也是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叙事视角”和“故事主线”之上。即它究竟是在讲谁的故事?它在引导观众用谁的眼睛去看世界?

1.1叙事视角,就是阶级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早已深刻地揭示了,“视角”就是“政治”。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什么中立的、客观的、“上帝”般的叙事视角。任何一部作品都必然地会将它的主人公塑造为值得同情、值得理解、值得共情的对象。而《生万物》就正是通过对其“故事主线”的一次极其狡猾的“篡夺”,来完成了它对观众的第一次“思想绑架”。

1.2当“地主”成为了“第一主角”

在这部剧中,主线实际上成了地主的主线。如果再用温情脉脉的笔触去表现,观众势必会随着导演的思路转动,最终被地主的喜怒哀乐所左右。

这,一针见血!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那些本应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广大贫下中农,彻底地沦为了“陪衬”和“背景板”。而那些本应是被革命所清算和打倒的、作为“三大敌人”之一的“地主阶级”,却堂而皇之地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第一主角”。

于是,观众便被迫地跟随着地主“大小姐”宁秀秀的脚步,去感受她的“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去体验她的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残酷的压迫;而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甚至是“善良”的“人”,其个人的“命运悲欢”。

1.3对《白毛女》的无耻颠覆:从“阶级强暴”到“自愿献身”

这种“主线篡夺”其所能达到的最恶毒的颠倒黑白的效果,集中地体现在该剧对《白毛女》这一新中国“红色经典”的一次系统的、无耻的“叙事颠覆”之上。

在《白毛女》中,喜儿与黄世仁的关系是阶级压迫与阶级反抗的关系,是“人”与“鬼”的关系。

而在《生万物》中,佃农的女儿银子与宁大地主的关系,却被歪曲成了什么呢?她因为父亲的“懒惰”,而主动地、“自愿地”要嫁给那个年龄足以当她父亲的地主。并且在嫁入地主家之后,还“很有权威”,“使娘家突变成吃香的喝辣的”。

看!这是一次何其阴险也何其完整的“叙事谋杀”!“阶级的强暴”被美化为了“个人的选择”;“制度的罪恶”被推卸为了“穷人的懒惰”;而“卖身投靠”则更是被描绘成了一条通往“阶级跃升”的“捷径”。

1.4“翻案”的最终目的:消解革命的“正义性”

这种以“地主”的悲欢来置换“人民”的血泪,其最终的政治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从根本上消解我们那场伟大的土地革命的全部“正义性”与“必要性”。

如果地主也都是一些“有血有肉”、“值得同情”的人;如果农民的贫穷都源于他们自身的“懒惰”;如果阶级之间还存在着如此“温情脉脉”的“情谊”。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当初那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是不是就搞错了?是不是太“暴力”了?是不是破坏了那种所谓的“乡土的和谐”?

这才是《生万物》的创作者们想要在观众心中所埋下的最恶毒的“思想毒丸”。

二、“功劳”的窃取:以“乡团”的“抗日”,抹杀“党”的领导

在完成了对地主阶级的“人性美化”之后,这场“叙事谋杀”的第二步便是对“革命功劳”的“公开窃取”。

2.1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在《生万物》的叙事里,我们看到了一幅何其荒诞的“抗日战争”图景:

领导乡民抗日的不是共产党,而是宁地主的两个女儿。唯一出现的穿着“八路军”服装的队伍,竟然是宁地主的大儿子所组建的、那个本应是用来镇压农民、保护自家财产的“看家护院的团练”。而唯一的“汉奸”则是一个“穷人变坏的”。

2.2对“地主武装”的无耻美化

这是对历史的何等程度的歪曲!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是在抗日战争中,那些由地主阶级所控制的“地方武装”(无论是叫“团练”、“靖卫团”,还是“保安队”),其绝大多数要么是在日寇到来时望风而降,成为了帮助侵略者维持其殖民统治的“伪军”;要么就是顽固地坚持其反共立场,专门在背后袭击和暗算我们真正抗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将这样一种在历史上反动的、反人民的武装美化为“抗日的主力”和“人民的拯救者”,这已经不是“创作”,这是赤裸裸的“伪造”。

2.3对“党的领导”的系统性抹杀

而这种“伪造”,其所要达到的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要系统性地去抹杀和取代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那种“中流砥柱”般的伟大领导作用。

历史的真相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制定和坚持了那条唯一正确的“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地深入到敌后,去放手发动和武装亿万的农民群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了那场最终将日本侵略者拖入到其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而《生万物》则通过这样一种“移花接木”的卑劣手法,将本应属于党和人民军队的“功劳”,巧妙地“窃取”和“移植”到了地主阶级的身上。这是一种比直接的污蔑更为阴险的“历史盗窃”。

三、“历史”的“阉割”:从“一步跨到分田单干”,看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叙事谋杀”

如果说前两步还只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歪曲”和“篡改”,那么这场“叙事谋杀”的第三步则更为大胆和彻底。它直接对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残酷的“整体阉割”。

3.1被“消失”的三十年

它的最后一集没有经历解放战争、土改和前30年的集体生活,而是一下子跳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这是一个何其惊人也何其意味深长的“时间跳跃”!从1949年到1978年,这将近三十年的新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所进行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竟然就这样被从叙事中彻底地“蒸发”掉了!

那摧毁了封建根基的“土地改革”,消失了。

那将亿万农民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消失了。

那创造了无数水利奇迹和社队企业的“人民公社”,消失了。

3.2“阉割”背后的政治图谋

这种看似“艺术处理”的“历史阉割”,其背后隐藏着最为险恶的政治图谋。

它妄图在观众的头脑中去建立起一种虚假的、非历史的“历史连续性”。那就是从那个由“开明地主”所“自愿分地”的、“温情脉脉”的“旧社会”,可以直接地、“和平地”、“无缝地”衔接到那个由“分田单干”的农户所构成的、“勤劳致富”的“新时期”。

而中间那三十年,由毛主席所领导的、充满了阶级斗争、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私有制进行彻底改造的、火红的、革命的、战斗的社会主义历史,则被完全地定义为了一段不值得讲述的、应该被遗忘的、甚至是“错误”的“弯路”和“插曲”。

3.3“胡汉三又回来了!”:一个反攻倒算的政治宣言

因此,当该剧的最后一幕,年老的地主大小姐宁秀秀的脑海里出现了她那“大地主”父亲和“地主婆”母亲的活生生的、慈祥的笑容时,这绝不是什么温情的“怀旧”。

这是一个最清晰也最猖狂的“政治宣言”。它的潜台词正如另一位同志所愤怒地指出的那样,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那个被赶走的地主还乡团头子胡汉三的那句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是那个早已被革命所埋葬的、属于“地主阶级”和“私有制”的“旧魂”,在今天的文化屏幕上一次最得意的“借尸还魂”。

四、“审查”的“默许”和央视的“激赏”:从“毒草”的放行,看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

面对着这样一部从叙事主线、到历史细节、再到最终立意,都充满了如此明显和恶毒的反动倾向的“大毒草”,一个更深刻、也更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问题便浮现了出来:它究竟是如何能够通过我们那层层的“审查”,并最终堂而皇之地在主流媒体上进行热播的?

4.1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

我们不能再用“审查人员一时疏忽”这类自欺欺人的理由来搪塞过去。

为什么一个有左翼思想的作家,连续三部小说都无法通过审查发表?为什么揭露日本法西斯罪行的《七三一》影视剧,要几经波折才能过关?而偏偏那些为地主阶级翻案的作品——如方方的《软埋》和这部《生万物》,却能够一路绿灯,大行其道??

4.2国家机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机器从来就不是一个意志统一的“铁板一块”。在其内部同样充满了不同路线、不同思想和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的激烈斗争。

《生万物》的“畅行无阻”与左翼爱国作品的“屡屡受挫”,这一鲜明的对比以一种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们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和宣传的领域,存在着一股强大的、隐蔽的、能够在事实上影响和左右“审查”结果的、同情甚至是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路线和力量。

4.3一场发生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

这些力量,他们与那些创作出《生万物》的“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们里应外合,共同构成了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进攻的一条完整的“战线”。

这已经不仅仅是“文艺问题”了。这是一场正在我们党的上层建筑内部激烈地进行着的、严肃的、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颜色的“阶级斗争”。苏联的悲剧早已向我们证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最终的崩塌,往往就是从其意识形态阵地的全面失守开始的。

后台到底多大?幻想一下

五、人民的“觉醒”:从“评论区的反击”,看“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然而,面对着如此猖獗的、甚至是得到了部分权力“默许”的反动的文艺进攻,我们是否就应该感到悲观和绝望呢?不!恰恰相反!

5.1“人民,不再那么好骗了!”

在网络上已经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个支持该剧的短文下,评论区几乎全是批评的声音,人民不再那么容易受骗了!”

这是整个“《生万物》事件”中最令人鼓舞也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幕。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编剧、导演和审查者们,他们显然严重地低估了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历史的“觉悟”。

5.2毛主席思想,作为最强大的“思想疫苗”

为什么人民不再好骗了?因为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那个伟大的时代,通过其铺天盖地的、深入人心的政治教育和群众运动,早已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射了一剂最强大的、可以代代相传的“思想疫苗”。

这剂“疫苗”的核心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它教会了人民在看待任何社会现象时,都不要被其表面的、温情脉脉的“人情”所迷惑,而是要首先去问一句:“他,是哪个阶级的?他,是为哪个阶级说话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剂“疫苗”,我们的人民才拥有了一副可以看穿一切“画皮”的“火眼金睛”。这才是《生万物》这颗“毒草”在今天非但没有迷惑人心,反而成为了一个“反面教员”,激起了人民群众更高阶级觉悟的最根本原因。

5.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此,我们要坚信毛主席的伟大预言。今天人民群众对《生万物》的这些看似“零散”的、“自发”的批判,就是那即将烧遍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的、革命的“星星之火”。

它昭示着一个伟大的、人民群众重新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占领、去清理、去改造整个文化思想阵地的、新的“文化革命”时代的到来。而我们作为马列毛主义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去,去为这“星星之火”,提供更系统、更深刻、更具战斗力的“理论的东风”,去帮助它最终形成那足以烧毁一切牛鬼蛇神的、席卷一切的“燎原”之势!

结论

综上所述,“毒草”电视剧《生万物》,绝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大好事。它以一种最生动也最深刻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现实的、全民的公开课。

它一方面暴露了那些盘踞在文艺界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们,其“亡我之心不死”的、猖獗的反动政治图谋;暴露了我们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其阶级斗争是何其地严峻与复杂。

但更重要的是,它另一方面也检验了和证明了我们的人民是好的人民;证明了毛主席所留给我们的、关于阶级斗争和文艺批判的伟大思想,是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中的,是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的。

就让那些反动派和“公知”们继续去拍摄他们的“毒草”吧。他们拍得越多,就暴露得越充分;他们跳得越高,就摔得越惨。而我们的人民必将在这场与“毒草”的反复的、长期的斗争中,百炼成钢,将自己的“火眼金睛”磨砺得更加明亮。

历史终将证明,一切妄图为剥削阶级翻案的文艺,其最终的归宿都只能是被人民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而只有那些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才能像那些革命的战歌一样,被人民所永远地传唱。

来源:秋风劲春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