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褚韶华嫁入陈家之前,陈家父子经营的药铺虽然算是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但因为没有自己的独家秘药和特色产品,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的,陈家父子为此伤透了脑筋却也束手无策。
《灼灼韶华》中的褚韶华自从嫁给陈大顺之后,很快就展露出了自己的经商天赋。
在褚韶华嫁入陈家之前,陈家父子经营的药铺虽然算是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但因为没有自己的独家秘药和特色产品,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的,陈家父子为此伤透了脑筋却也束手无策。
陈家老爷外出进货,一走就是半月。一来因韶华家里就是做药材生意的,她对经营药铺不仅业务娴熟,而且还无比热爱;
二来嘛陈父走后药铺人手也确实不够;
于是在褚韶华和丈夫陈大顺的联手表演下,本来不许韶华抛头露面的婆婆只好答应了大顺让韶华去店里帮忙的提议。
谁知这一试用竟试出个商业奇才,韶华的能耐很快便凸显出来,她几乎是一天一个主意,不仅发展了好几个稳 定的大客户,还拓展了代为煎药,送货上门,全天营业等一系列商业新模式。
等陈老爷半个月后进货回来,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门,原先冷冷清清的药铺变得门庭若市,人流穿梭,不仅业务量激增,利润也翻了一番。
陈老爷面上虽然不肯喜形于色,但心里却对韶华这个儿媳妇刮目相看,所以接下来当韶华提出要增售一款专给女子美颜用的“玉容粉”时,陈老爷略作思忖之后便答应了。
果然,玉容粉上市后经过了短时间的遇冷,很快便供不应求,成为了陈家药铺的拳头产品。
韶华还很懂得趁热打铁的道理,又很快炮制出了美容美颜的系列产品,来满足目标人群的各种需求。
经过褚韶华的这一套商业组合拳打下来,陈家药铺彻底打响了知名度,就连京中数一数二的“守元药庄”也闻风而动,主动上门来和陈家药铺谈合作。
就在褚韶华踌躇满志,准备将陈家药铺的生意再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之时,陈家的噩运却猝然而至:
为了救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却因遇人不淑被卖进窑子的好姐妹康二妞,褚韶华急需银两为其赎身,一向心疼韶华的大顺无奈之下只得挪用了柜上的钱凑给了韶华。
谁知这事被陈家二老发现了,陈老爷对着拒不交待实情的大顺准备动用家法,韶华只得说出了实情。
谁知陈家二老根本不肯体谅韶华真诚待人的一腔意气,也全然不念韶华平日里为陈家赚下的真金白银,
不仅逼着韶华将挪用的二百大洋尽数补上,还向她逼要“利息”和“罚金”,要不就还要责罚大顺。
情急之下,韶华只得许诺说给她半年,到时她用十倍的钱来偿还这两百大洋。
就为了到时能如数赚到这两千大洋,韶华不仅使出了浑身解数拓展业务,还在发现与自己合作的夏家正在约谈一桩利润高达五千大洋的军需药材生意时也动起了脑筋,并且准备以小搏大,一举拿下这桩生意。
生意倒是被韶华奇招迭出的拿下了,可就在陈家父子外出采办药材时却感染上了鼠疫,父子二人双双毙命。
陈家老爷本来已经答应了韶华新开的药铺分店一半股份归大顺韶华两口子,可是等到陈老爷和大顺客死他乡后,陈家跳出来个二顺,这一切便全不算数了。
陈二顺用韶华的女儿来威胁韶华交出了老铺新铺的药铺经营权,接下来便把包括他母亲在内的老少三代四人撵回了老家。
家里现在唯一有资格有立场约束陈二顺的其实只陈老太太一人,可惜的是陈老太太一向大事拎不清,小事犯糊涂,还无原则地宠爱小儿子,
所以在关键时刻她当然选择和小儿子沆瀣一气,逼着大儿媳妇交出药铺经营权,让回老家也没觉出有什么不妥,只唯二儿子命是从。
老天给了陈家褚韶华这样能干的儿媳妇来拯救家运,谁知陈老太太这样昏聩的妇人根本接不住。
陈老太太充其量就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裹脚妇人,如果不是嫁给了有些本事的陈老爷,陈老太太终其一生都只会待在老家的村里,而她倒也从不向往到外面去见世面。
她生了两个儿子,这便是她最大的底气和倚仗。
等到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她也顺理成章地从媳妇熬成了婆婆,便也开始沿用封建的那套“三从四德”来道德绑架两儿媳。
她最享受的事便是对这两儿媳发号施令,自己能用婆婆的身份压着她们,让她们在自己面前做小伏低。
她的舒适区在内宅和厨房,生意上的事情她一个妇道人家“不懂”才是本份。
在她的认知里,外面的世界不是有土匪就是有洋人,落到哪个手里都没个好,哪如就待在深宅大院来得安逸和舒适。
这么多年她都是这样活过来的,如今儿媳妇便也应该循着她的老路过这一生:
孝顺公婆,服侍好自家男人,为陈家传宗接代。
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她严防死守地看着自己两儿媳,不许她们出门,不许她们抛头露面。
后来到了京城这花花世界,她更怕儿媳妇的心变野,尤其是大儿媳妇褚韶华,本就有颗不安份的心,还胆子大得没边。
所以陈老太太更是百般看韶华不顺眼,时时刻刻惦记着给她穿小鞋。
好在这陈老太太智商有限,心机也不深,韶华想对付她,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再加上对韶华百依百顺的老公大顺变着法地给她当神助功,这才让韶华为自己挣得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可惜的是,一场瘟疫一下便带走了陈家两个主事的男人。
陈老太爷尽管也固执守旧,但好歹精明过人,更有识人之明,对韶华的经商才能既能看在眼中又愿意放手让其尝试。
陈大顺就更不用说了,不仅对韶华言听计从还能跟上韶华的步伐活学活用,如果不是早早丧命,定能如韶华所愿,两口子把分店开满全国。
陈家群龙无首,陈老太太不仅自己担不起家,就连遵从陈老爷子的遗愿也做不到,只认定儿子才是亲儿子,儿媳妇再怎么能干那也是外人。
陈二顺先前的败家行径陈老太太不是不知道,可当陈二顺跪在她面前,表示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如今没了爹和哥的庇护他也该担起陈家这副担子了,
陈老太太便坚信二儿子这是要改邪归正了,她宁肯把陈家的命运压在二顺这不靠谱的儿子身上也不愿相信韶华这能干的儿媳妇。
二顺只一句“将来她把陈家家产卷跑咋办?”就足以让陈老太太对韶华心生防范。
所以说,依陈老太太的格局,她宁肯让陈家的家业被二顺败光也不能接受将来被儿媳妇韶华卷跑的风险。
韶华被逼着交出药铺的经营权之后,二顺便觉得了家里的女人们碍眼,他向母亲提出让她们一起回老家,连自己的母亲和媳妇也不愿留下。
这时的陈老太太本该警觉起来,谁知陈二顺给出的理由让她立马乖乖从命。
陈老太太说她在北京呆习惯了,回去怕不习惯,老家还有土匪,陈二顺反驳说“你在老家待了几十年,更习惯”,然后是他在老家待了这一两年,根本没什么土匪,
再说北京也没亲戚也没朋友的,回去了还有亲戚间能走动,陈老太太瞬间便心动了。
陈二顺又给陈老太太算账说回了老家就不用在北京租这院子了,这样一下每年就能省下一百多块大洋的固定支出,还有别的费用也能省下不少,陈老太太听了竟然觉得果然是这道理。
陈二顺又提了更关键一条,他说担心北京这花花世界,大嫂在这未必能守得住,陈老太太彻底破防,立马便张罗着要回老家。
韶华光军需这一单生意,便能为陈家赚到五千大洋,更别提她许诺的分店每年她能为陈家赚到四千大洋。
韶华争陈家家产,并没有狮子大开口,她要的也不过是陈老爷先前应下的分店一半的股份。
陈老太太但凡有点脑子,心里有点成算,便该把分店交给韶华去经营,到时兑现不了承诺再和韶华分争也来得及,就韶华许的这利润,陈家也远不用心疼这租赁院子的一百多块大洋。
而一切交到陈二顺手中,他连赁房子的钱都需要精打细算,未来又如何敢指望他养活陈家这一家老小?
可昏聩无能的陈老太太偏偏只唯儿子的马首是瞻,未来陈家落个家败破产的命运已成定局,余下的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