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生万物》以高收视率、高争议率、高评论率终于播完了,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赞成者认为该剧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并说旧社会的地主应该都是勤劳善良仁慈的。反对者则认为该剧是地地道道的历史虚无主义,剧情以偏概全,用少数开明地主的伪善伪仁
电视剧《生万物》以高收视率、高争议率、高评论率终于播完了,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赞成者认为该剧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并说旧社会的地主应该都是勤劳善良仁慈的。反对者则认为该剧是地地道道的历史虚无主义,剧情以偏概全,用少数开明地主的伪善伪仁慈掩盖整个地主阶级的剥削性质,有美化洗白地主之嫌。事实到底如何呢?不妨让我们再来复盘一下:
《生万物》塑造了宁学祥、费左氏这两个地主形象,剧中将他们描绘成勤劳节俭、善于聚财的乡村贤达,把地主的发家致富归结于个人良好品质。而真实历史中的地主阶级,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其本质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剥削基础之上的。据历史记载,鲁南地区的实际地租率高达55%至70%,而莒南县大店镇地主更是通过“大斗进、小斗出”等手段,将实际地租率抬高到了78%。
在这种残酷剥削下,农民无论如何辛勤劳作,也难以摆脱贫困命运。1935年费县、莒南两县的地主户均占地高达180.6亩,而贫农户均仅有4.8亩土地。这种悬殊的土地占有量决定了农民被压迫的命运。
除此之外,《生万物》还扭曲了农民形象。剧中将贫农封四、腻味等刻画成“好吃懒做、引匪入村”的反面形象,把贫困原因归咎于个人恶习,而非制度压迫。那么真实历史中的贫困农民又是如何的呢?根据《中国农民问题调查报告》记载,鲁南贫农每年要为地主劳动210天,扣除地租和苛捐杂税后,每年有4至6个月的粮食缺口,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由此看出,饥饿与贫困是制度性的,而非个人品德问题。将阶级矛盾置换为道德优劣的叙事,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
剧情还将土地改革简化为“两年完成的精英革命”,虚构了地主主动交地的温情结局。而真实的鲁南土改,却充满了血与火的斗争。在土改过程中,日伪扫荡、国民党围剿、地主“还乡团”反扑,近3万名干部群众为保卫土改成果牺牲,这样的历史事实远比电视剧描绘的更为残酷和壮烈。
真实的土改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从1946年“五四指示”开始,到1951年山东土改基本结束,土地改革都是一场激烈而复杂的斗争。华东局1946年9月1日发出《关于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山东解放区才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山东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全程处于严重的战争环境下,贯彻土改与紧张的战争环境、繁忙的支前任务、庞大的参军任务密切结合在一起。到1946年12月,山东解放区约有1000万农民从地主手中收回464万余亩土地,加上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从地主手中收回的土地,共有1964万亩土地。
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中的土地占有关系,地主失去了昔日依赖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基础,在那些土改比较彻底的地方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后,山东的土地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到1951年1月进入高潮,累计历次土改,全省共有近300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3436万余亩土地。
电视剧《生万物》引发的争议也提醒我们,历史是严肃的,不容随意篡改。艺术创作固然需要艺术加工,但不能歪曲历史本质。比如《白毛女》与《生万物》之间的差异,不只是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同,而是两种历史观与两种价值体系的根本对立。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山东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现实。这不是靠地主阶级的“善良”、“主动”和“仁慈”,而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和牺牲换来的,这才是大众应该铭记的历史真相,你说对吗?(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米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