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番外篇,那个曾被遗忘的女人——大邹氏,以一种悲壮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里。
翻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番外篇,那个曾被遗忘的女人——大邹氏,以一种悲壮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里。
她是沈从兴的发妻,一个为夫家燃尽一生的女人。她的死,成就了沈家无上的富贵,却也让她的娘家支离破碎,子女被毁,亲妹妹沦为妾室,族人因依仗沈家而无度膨胀,最终自取灭亡。
这究竟是一个女人“贤惠能干”的代价,还是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悲哀的缩影?如果她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年那个不惜性命的决定?
她的死,是沈家的幸运,还是她一生最大的错误?
在《知否》的正篇中,我们对于大邹氏的印象并不深刻,她是一个早逝的角色,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的戏份。
但在番外篇中,我们才知道,这个女人曾经撑起了整个沈家,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小家,还要为王府操持事务,甚至在沈家尚未腾飞时,她就已经在为未来布局。
她是“古道热肠”的典范,是“持家有道”的贤妻,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
但也正是因为她的“能干”,让她成为了沈家的“定海神针”。她的丈夫沈从兴,虽贵为国舅,却在家庭管理上显得无比稚嫩,甚至在她死后便彻底失去了方向。
她的离世,不仅让沈家内部陷入混乱,也为日后的种种悲剧埋下了伏笔。
如果她不那么能干,如果她能稍微考虑自己一点,她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大邹氏的死,直接推动了沈家的崛起。她拼尽全力救下了沈从兴的姐姐和外甥,让姐姐顺利成为皇后,外甥成为太子,从而确保了沈家的长久富贵。
然而,这份荣华,真的属于她的子女吗?
她的嫡女因小妾的误导,选错了婚姻,最终在深宫中挣扎求生;她的嫡子因妾室的教养,被世家望族拒之门外,最终沦为驸马,断送了仕途;她的亲妹妹被送入沈家为妾,沦为一世卑微,最终无儿无女地凄惨终老。
她死后,沈家风光无限,可她最在乎的人呢?
当她在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切时,她会不会恨沈从兴?她会不会后悔当年的选择?
如果说大邹氏的一生是悲剧,那么沈从兴的态度,无疑是加深这一悲剧的重要推手。
他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对大邹氏的死,确实是哀痛的,也确实是怀念的。但他终究是个普通人,他的怀念,不足以支撑他守住这份情感。
他后续的行为,几乎可用“左右逢源”来形容。他既要迎娶新妇张氏,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又要纳小邹氏为妾,以此回报邹家的恩情。他两边都不想得罪,却最终让两个女人并存于国舅府,导致整个沈家陷入混乱。
他是一个好国舅吗?或许是的。
但他是一个好丈夫吗?恐怕未必。
大邹氏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不幸,而是封建社会里无数女性的缩影。
她们被教育要“以夫为天”,要“牺牲小我,成全大家”,可最终呢?当她们真的牺牲了自己,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再娶,子女的坎坷,娘家的败落。
这不禁让人反思:女人真的需要如此拼命吗?
如果她没有那么拼命,如果她学会在关键时刻“置之度外”,她会不会拥有不一样的结局?或许她不会拥有沈家的荣华富贵,但至少,她的子女不会被养废,她的妹妹不会被送去做妾,她的家族不会因为她的死而最终走向毁灭。
你认为女人应该为家庭牺牲一切吗?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旧能看到许多“大邹氏”式的女性,她们为了家庭拼尽全力,放弃了事业,牺牲了个人梦想,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丢掉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但现实往往告诉我们,家庭需要经营,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一个家庭的稳固,不该建立在某一个人的“燃尽”之上,而是靠彼此的共同努力。
所以,看到大邹氏的结局,我们不禁要问:她的悲剧,真的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吗?还是直到今天,仍然有无数女性,正在重复着她的故事?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