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农村年代剧如何打破圈层、实现老少咸宜?在9月10日举办的《生万物》研讨会上,导演刘家成亮出了一本“功劳簿”,他感谢了山东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平台给予的创作空间以及演员们的全情投入,还详细拆解了剧中多场引发热议的“死亡戏”的创新设计思路,揭秘了这部剧口碑与热
一部农村年代剧如何打破圈层、实现老少咸宜?在9月10日举办的《生万物》研讨会上,导演刘家成亮出了一本“功劳簿”,他感谢了山东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平台给予的创作空间以及演员们的全情投入,还详细拆解了剧中多场引发热议的“死亡戏”的创新设计思路,揭秘了这部剧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幕后密码。
从业以来首次“停机再拍”
《生万物》的大部分拍摄戏份都落地山东,谈及拍摄过程的顺利推进,刘家成首先向当地政府表达了谢意,拍摄之所以能顺风顺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解决了不少场地协调上的问题,让整个团队能更专注于创作本身。
在此之前,刘家成以拍“京剧”(北京题材剧)闻名,拍摄《生万物》也是他的一次新尝试。其中就经历了从业以来第一次“停机再拍”。刘家成介绍,《生万物》是4月开机,8月完成主体拍摄后全体剧组解散,但11月又再度集结,只为补拍雪景。当时总制片人戴莹说她是东北人,对雪很敏感,问能不能把雪拍出来。一开始刘家成回复只能是后期特效,但为了追求更逼真的画面质感,最终决定带领团队赶赴东北补拍。为此,剧组提前与杨幂、欧豪等演员签订合约,专门抽出十天时间赶赴东北拍摄雪景。“钱花了,换回来的是品质。”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次补拍是值得的。
量身设计多场“死亡戏”
《生万物》播出后,“绣绣娘之死”率先引发全网讨论高潮,不少观众被这场戏戳中泪点;而全剧中多场死亡戏份的呈现,也因独特的叙事手法广受好评。刘家成分享了他对于农村题材剧集创作的独到见解:拍摄农村戏“要重视生,更要重视死”。基于这一理念,他在创作中明确主张“几个‘死’都要特别设计,要与众不同”,并结合具体场景详解了设计巧思。
“费左氏毒死苏苏他们那场戏,原本是三个人直接死在现场,我们调整后让绣绣第一个亲眼目睹,还设计了大雨瓢泼和雷电的场景,用雷光闪电烘托氛围、协助演员表演;费左氏坐在门中,这个画面本身就有‘囚’字的寓意——她是被封建三从四德礼教束缚的女性,最后她把碗扔到贞节牌坊上的镜头,就是想通过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批判封建糟粕。”
对于宁学祥之死,刘家成也推翻了常规的创作方法:“原本设计的是他看完卖地后回家告别,全家痛哭离别,但这种场面太常见了。后来我们改在田地里,让父女二人释怀,他把地契交出去,最后有一种走向阳光、温暖的设计。”此外,封二的死也是通过创新,成为“震撼且直抵人心”的经典场面。
好演员+好故事+创新表达
最后,刘家成特别感谢了全体演员的付出:“大家都拿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让《生万物》呈现出如今的效果。”他重点提到了杨幂为塑造“宁绣绣”所做的准备:“杨幂开拍前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找地方体验农村生活。她从生火做饭、劈柴担水这些基础活做起,跟着当地村民学习,一步步从‘千金大小姐’贴近农民的状态。正因为有了这段体验,她表演时更有底气,游刃有余,她的突破观众有目共睹。”
《生万物》能让全家老少尤其是年轻人扎堆讨论农村题材,核心在于好故事与创新表达的结合,刘家成表示,“编剧在改编时加入了很多巧思,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比如收官戏中宁绣绣与已故之人同框回顾一生的设计,就很有感染力。”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以及各方的通力合作,才成就了这部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作品。
记者:任晓斐 编辑:徐敏 校对:汤琪 摄影:李运恒
来源:星河倾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