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照母山下,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芽传媒)的剧组正在办公楼下拍摄一场亲情戏;不远处,另一组工作人员已架好设备,准备拍摄悬疑场景——这样“多剧组同框”的画面,如今在照母山已成常态。
秋日的照母山下,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芽传媒)的剧组正在办公楼下拍摄一场亲情戏;不远处,另一组工作人员已架好设备,准备拍摄悬疑场景——这样“多剧组同框”的画面,如今在照母山已成常态。
作为全国领先的微短剧创作机构,麦芽传媒持续深耕内容创作,推动着照母山成为爆款短剧的“诞生地”。
“临时需要加个道具,步行回公司拿都来得及,夏天拍摄,公司还会送冰水到现场。”《旺家小吃货》剧组工作人员提起在照母山的拍摄体验时说道。
这部亲情题材微短剧《旺家小吃货》(暂定名),很重要一部分外景都选在了照母山,而便利的后勤保障,只是剧组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
剧组《旺家小吃货》在照母山取景拍摄。受访者供图
《旺家小吃货》剧组制片秋秋告诉记者,照母山与公司总部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演职团队通勤成本大幅降低,“比如拍摄需要补充服装或设备,半小时内就能调配到位,这对追求高效的微短剧制作来说至关重要。”
而照母山的场景资源也恰好契合微短剧“多题材、快拍摄”的需求。例如,巨木阵的黑色树干群适合悬疑、断案戏,孝苑大草坪适配家庭温情或都市爱情场景,照母山庄的青瓦白墙与孝文化石刻,又能为古装剧提供“穿越感”。
位于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的麦芽传媒。企业供图
此外,两江新区的配套维护与职能部门的支持,也为剧组拍摄“减负”。“相比其他取景地,照母山能同时满足‘场景多样、成本可控、沟通顺畅’的需求。”秋秋说,这也是越来越多剧组选择这里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照母山周边集聚的青年人才、服化道资源,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配套,都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微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企业深耕提供了广阔土壤。近期发布的《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将突破634亿元,截至今年6月,用户规模达6.96亿。
当前,微短剧市场已从快速增长转入提质发展新阶段。微短剧精品化,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2023年进入微短剧赛道以来,麦芽传媒逐步构建起题材多元、类型丰富、精品创作、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内容体系,已推出超1000部微短剧。
其中仅2024年,就有21部入选2024年短剧热力值百强,2025年1月推出的《小小球神不好惹》更以9074万热力值登顶上半年榜单。
高产量的背后,是一套全链路的创作支撑体系。“我们组建了编剧、导演、拍摄、后期、运营、版权及人才培训等一体化的人才和组织发展体系,现有2000余名员工,希望通过生态的深耕为内容创作提供肥沃的土壤。”麦芽传媒公共事务总监唐会余介绍。
当下,科技赋能成为数字经济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引擎。唐会余介绍,麦芽传媒通过大数据用户画像、AI赋能构建内容创作全链条,助力内容创作“降本增效”,以此形成的“人才培养+配套保障+数据反馈+科技创新”的正向循环,为精品化创作提供持续动力。
麦芽传媒搭建的微短剧拍摄场景。企业供图
麦芽传媒搭建的微短剧拍摄场景。企业供图
如何“打造有温度的爆款”?翻看麦芽传媒代表作,如《火种》聚焦重庆红色历史、家国情怀,成为业内较早推出的主旋律微短剧;《铁拳无敌杨芊芊》以武侠题材讲女性成长,并融入非遗武术元素;《消失的厨神》以小人物树立大立意和大情怀,让巴渝美食走向世界。
“这些作品能获得认可,其共同点就是‘价值有共鸣、节奏抓人心、形象有温度’,既符合用户审美,又能传递正向价值观。”唐会余告诉记者。
如今,麦芽传媒的布局还在向外延伸,2024年7月通过NetShort应用推动微短剧出海,《消失的厨神》等作品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并多次登顶海外短剧热播榜前列。
谈及下一步计划,唐会余表示,企业将继续以精品化为核心,持续挖掘巴渝文化,打造更多“渝派”精品,同时探索微短剧与AIGC的结合,通过“微短剧出海”发展战略,向世界传递重庆故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重庆的微短剧产业正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未来,随着更多企业深耕内容、挖掘地域特色,这片土地将会诞生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来源:重庆两江新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