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败絮其中的岁月,活生生的百姓每天都像踩在薄冰,一不小心便彻底跌进深渊。大街上男人,女人,孩子,都安静得过了头——谁也说不出明天是不是就挨个被拉出去问话、鞭挞还是砍头?这不是危言耸听,人人心头捏着的,其实是一个看不见的枷锁。有那么多年,皇城里大员们养尊处优
清朝,败絮其中的岁月,活生生的百姓每天都像踩在薄冰,一不小心便彻底跌进深渊。大街上男人,女人,孩子,都安静得过了头——谁也说不出明天是不是就挨个被拉出去问话、鞭挞还是砍头?这不是危言耸听,人人心头捏着的,其实是一个看不见的枷锁。有那么多年,皇城里大员们养尊处优,底下地方官员胡作非为,命运之线其实握在一部分人手心,他们想勒紧就勒紧,想松开就松开。谁敢说清这个过程里有多少人是“被”有罪?
翻翻史料,或者说现在还能搜到的、能看的图像和碎片,各种刑罚名目繁多——日常到让人头皮发麻。贪污、受贿公开地进行,捕风捉影地去找替罪羊。有人说清朝法制极端严酷,莫名其妙的人找个借口就能被抓,没犯错也能往大狱里推进去,只要肯掏钱赎命,明天还可以出来喝早茶。如果给不起,麻烦来了——不是说你就此白死,反正反正最狠的还有你一份。谁能想明白,为什么好人坏人就能放进一个民间大熔炉里炖着?偏偏这种事又真的太真实了!
刑法的设计,实打实不是为了让你死得利落。清官方明面上说重罪重罚,但讲究过程。行刑者不允许让犯人马上死掉,不然那是手艺不精,落个差评,被罚银子。刽子手下手份量必须拿捏精确,从下药到挥刀、上夹棍,每一步都仿佛在演一场诡谲戏码。如此循环,相比明清那些砍头的热闹场面,某些刑罚还真不如直接一刀了结。犯人不是都能熬过,甚至不少人,死的原因连官府档案都记不清,是疼死、吓死还是被社会环境挤兑死了?到了晚清,刑律才真正大换血,凌迟、戮尸、枭首等极品酷刑被废除。皇帝下诏:以后统一斩决,痛苦减轻点。但真那么仁慈?见仁见智,多少人被“仁慈”死了,谁统计过吗?
斩首听起来算人道,但具体执行地极其粗暴。在京城,菜市口是正经的杀头地点。没有电视剧里的临时搭台,锦衣卫沿街护送、亲眷泪别。犯人被扔在菜场、闹市的泥地里,衙役拉住人,刀锋闪过时,全身赤裸,脖子被扯得直直的。围观者近距离看热闹,油盐酱醋的气味夹杂血腥。风水说“西主死”,所以杀人要在紫禁城西侧。而收尸——没人认领体面点的,直接连人带脑袋埋陶然亭。没人“送终”,这才是日常!
真正执行斩首和清理现场的,是一群总被社会疏离的人:刽子手。有意思的是,他们讨不到老婆,同行亲友都避着走。迷信之下,干多了这事儿阴气重,总得吃斋念佛,多数还会要求被衙役打几板子“压邪”。可奇怪的是,也有八字够硬的青楼女子愿意嫁,好像“邪气”也能抵消家里苛捐杂税。一些刽子手杀人赚钱,每人头换几块大洋,动辄一年能攒上普通百姓几年的收入。有的刀口挺准,也有点仁心;而有的只管利落,管你生死。长沙名刽子手邓海山就曾砍下上百人头,收入可观,但一辈子不敢正经娶妻生子。君不见,他每杀完一人都来一次震慑式“自罚”;有时甚至脸上都写着恐惧和习惯混杂的复杂。
刽子手家里的妻子,往往干着另一类怪事。比如收拾、晾晒被砍下的脑袋,偷偷卖给医疗机构做标本,竟然比一般人辛苦挣钱轻松。可人类总是这样,事情到了极端,就会生出能自圆其说的逻辑。有人觉得恶心、有人觉得实用,总要有一方妥协。生活被逼到墙角,什么奇葩生存方式都诞生了。赔本买卖,没有人做,杀头也一样。
死刑是一种终点。然而清朝刑罚多样,枷锁、站立笼、吊刑、游街,样样都能让你吃不消。历史照片里,不少犯人脖子上挂着超大木板,这些枷锁轻的不过十几斤,重的足有三五十斤。戏中常见的情节——犯人椎着脖子、饭要别人喂,那是真事儿。重量那么压着颈椎,有的犯人大半生都甩不开心头痛。光脖子上不是事,脚上还有不同样式的木枷。不同于后来的铁铐,木枷更重也难受,喝水、大小便都不方便。衙役有没有同情心?多数没有,犯人屡屡尿在裤子里成了家常便饭。有人忍,更多的是慢慢忍到疯,谁还想活?
再有就是站笼,看着简单,实则折磨极致。犯人脖子被卡在木笼洞口,脚下垫着砖石。每天,砖块慢慢抽掉,脖子受力越来越大。人眼睁睁看着生命力被掐断,满脸青紫挂在那儿。有没有人心生怜悯?见怪不怪,过客都认为是“活该”,这才有点社会本色。
吊刑也是冷酷。它不是那种一绳勒死,反而更持久。细绳嵌进肉里,时间一长渗出鲜血。受刑人身悬墙头,风吹雨打。夏天晒脱水、冬天冻到手脚僵硬。有犯人在上面坚持一天一夜,最后不明不白死掉。处理尸首的时候,有人围着看,笑的有,叹息的有,大部分选择了沉默。
再看审案,照片显示,清朝堂审和电视剧更没啥关系。没有威武的刀斧手、一排排鸦片阴影下的威严掌堂,仅仅是师爷、旁听者、叙事员零星地围着桌案。而犯人与判官距离极小,有时候直接就是一桌对面坐着。有钱人提前花钱消灾,最多过夜便释放。可没钱的,被换上重枷遛一圈,脖子常被压断、游街示众。问你家属来不来赎人,不来,那对不起,算账下一个。
说到“华妃的一丈红”,现实中差距极大。真正的仗刑有讲究,打得看上去皮开肉绽,但往往技术成熟,不会伤筋动骨。可新手上来想省力乱挥,把人打残废的不在少数。碰运气,有人修养两日能下地;更惨的回家高烧感染直接没了。偷盗、嫖娼、斗殴受刑的不计其数。
吊刑的变种,扎人的心理。三根细绳拴手指,绞在高梁上。手指失去血色,慢慢烂掉。你说够狠吗?其实只要认错缴赎金,当场就能解绳。金钱游戏罢了,法律成了交易的概率。
对这些酷刑,到了晚清,情形虽然略有缓和,但折磨人的流程没改。游街示众,看似名声扫地,其实才是最轻的。犯人只用低头走街串巷,身体被围观嫌恶消耗,某种程度心灵痛苦实际比肉体更甚。旁观者吐痰、辱骂,这种羞辱要慢慢吸收,无处可躲。流动的惩戒,才是真正的杀人利器,不带血腥,却杀人于无形。
谈到具体执行,如今视角远观总觉得不可理喻,实际上在那个被绑架的权力与生存夹缝里,任何规范和公正都被事实狠狠地踩在脚下。不管什么样的酷刑,归根到底都是对平民命运毫无温度的随机切割。你要问法律是不是公正?恰恰相反。偶尔有时候官老爷仁慈放你一马,往往只是想留个好口碑,或收点赏银。又有时候,他们变本加厉,就连孩子女人都不放过。逻辑和仁义,完全两说。
写着写着,我又有点犹豫。清末的刑法改革,真带来文明进步?其实不见得,大多数人恐怕只好说,能苟住命比啥都值钱。澄清一点,现代许多人反复怀念“公正与法治”,可你真了解那些年普通人是怎么熬过的吗?偶尔真希望能回头问一问他们。或许你会说,清朝就是黑暗落后,可仔细想——换个环境,换个时间,也许结局都差不多。
到今天,对待违法犯罪的制度早已不同,但阴影却还悬在那里。这些历史碎片,可以把人吓得夜不能寐,也没什么。清朝的刑法体系,其实只是权力与底层对抗的一种形态。你若想钻研它的道理,也没必要。每一段怪异生活都曾有过血与泪,但没准明天轮到谁也不知道。
全程信息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影像、北京地方志、近代法制志资料,以及新华网、澎湃新闻公开数据综合。部分社会细节来源于《清末刑狱实录》《长沙通志》、湖南省图书馆真实口述与网络流传实案,细节已与权威文献互证。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