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才这事,似乎大家都拿现在的学历来比,可真的那么简单吗,说明白点,古代秀才可不是随便考来的。许多人觉得,秀才不过是最底层的功名,有点学识,但大都穷得叮当响。到底真相如何?这事儿得说清楚,别只看表面!
秀才这事,似乎大家都拿现在的学历来比,可真的那么简单吗,说明白点,古代秀才可不是随便考来的。许多人觉得,秀才不过是最底层的功名,有点学识,但大都穷得叮当响。到底真相如何?这事儿得说清楚,别只看表面!
功名这碗饭,古代寒门子弟盼一辈子。隋唐科举开了头,多少人拼命赶,没资格的只能望门兴叹。资源有限,不是说你愿意念书就能上。家里吃的都成问题,还上啥学,真要有个能读书的,全家省吃俭用,恨不得把希望都押在一个孩子身上!县试年年有,先过了才有机会再往上挤。童生算是起点了,实质上的门槛摆在那儿。
童生也没啥优越待遇,读书人头衔只是个开始。真正让人眼馋还是府试的秀才头衔。府试比县试难多了,知府当考官,什么人都能碰见——有白发老者,也有十多岁的少年。谁考上谁是本地光宗耀祖的对象。这事说来简单,但十里八村能出一个秀才,那是不得了的荣誉。秀才考试并不是一次就能过,很多人考了半辈子也还是童生。别人都过日子去了,只有这些人苦读寒窗,到底值不值?
考上秀才,身份立刻不一样。古人口中“士农工商”,士最高。县里见了官,普通百姓都得跪拜,秀才则免了。大白话说,读书人的脸面不一样。衣服也是标志,普通人干活,秀才穿长衫。有人试图冒充,结果被整得不轻。盖房子都能比别人高三寸,连做事都得讲排场。法不加身,如果犯事,官府都得先请示,去掉功名再说。家族都能跟着享福,徭役减免,还有国家补贴——廪膳生最爽,粮食给到嘴边,让人心里踏实很多。
秀才等级不同,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各自的日子也不一样。廪膳生能拿到国家粮食,日常压力小得多。增广生待遇差点意思,附生更是只剩头衔光鲜。这些细节背后有制度,也有地域差异。有说当年秀才录取率接近现在的211,但社会环境没法类比。如果放到现代,这层功名的含金量,只多不少。前后一算,同一个阶级别人连碗饭都吃不上,秀才啥档次,心里清楚。
举人比秀才更难得,考上基本上算半只脚迈进了官场。范进中举,《儒林外史》里疯了,为什么?现实压力太大,人到一定年龄再拼这条路,身心都折腾得够呛。秀才只是开始,举人就是阶层跨越。待遇各色,秀才有点像低保户,但举人就不一样了,直接进入体制,待遇完全反转。
电视剧里看秀才落魄,其实大多是没考上举人的。国家补贴杯水车薪,谋生读书两难兼顾。年轻时候还能扛,老了没着落,靠教书度日,这种落寞只有自己能体会。大多数人考了一辈子也许还是童生,现实挺残酷。村里有个秀才,就得请来做事,族里有事得靠他,讲价不客气,社会地位高但经济上未必富裕。秀才的身份,是面子也是压力。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秀才和现代学历没办法完全对应。有人说能比211或者硕士,按录取率可能是,可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学识训练、社会责任,远复杂于现代。家里能供起一个秀才已经不容易,很多孩子天赋爆表也没办法兑现,别说科举了,基本知识都没机会学。放在现代,这种制度拼的是家庭和个人双重极限,没啥公平可讲。可也不是所有秀才都寒酸,国家发粮有的能过得还不错。怎么说,社会阶层永远有壁垒。
就算是秀才,不见得都有好日子。那些没做官的,光有头衔很难跟地主商人比。社会流动实际很有限,别看秀才身份高,钱袋未必鼓。低等级秀才,地位高但待遇低,心理落差大。县里有个秀才,大家都指着他,但其实他自己也不轻松。明明说秀才身份高,可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祖辈积攒下来的资源很快就花光。有人说这叫什么“翻身”?
到头来,大家眼里的秀才身份很值钱,其实只是权力结构下的小小空间。资源倾斜严重,寒门出头很难,唯一能证明自己的,就是这个读书人的头衔。秀才的人生,注定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家族、乡里、社会都指望他,压力也大。有人能靠这个混饭吃,有人把自己耗进去了,终极到死都没出人头地。理想和现实始终有距离。
从历史数据看,明清秀才录取率1%不到,一届府试三五千人,能考上秀才不过几十个。权威史志《明清科举研究》有数据,平均每省秀才数千到万,相比人口比不过现代名校录取,只是体制壁垒更极端。2019年新浪专题查实,科举时代很多乡村十里八乡无一秀才,基层读书人是稀缺资源。地方教育、家庭供养能力直接决定能否读书,和今天的城乡差距一样明显。数据真实,不夸张。
要说实用价值,这事儿其实不必神话。如果家里能供学费,孩子有天份,考上秀才甚至举人,总比普通百姓强,可拼命读书也可能一事无成。只有极少数真正能迈过这道坎。有人一生童生,有人小小年纪做秀才,放在现在其实类似高考,亿万分之一的机会,但命运全寄托在这儿,风险不是谁都承担得起。有人说秀才含金量高,有人说不过如此,谁又能说准哪一句是真?
实际上,读书路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等价回报。也许有人觉得,多读一点书就能过日子,但在历史长河里,真正能改变人生的秀才凤毛麟角。家族押宝于一人,有时也是无可奈何。非得说秀才能比现在的研究生强,我觉得不一定,社会流动性不一样嘛。古代读书人的特权和压力说不清,身份高但命运未必好,大家都在赌个未来,谁又敢保证结果如何?
比如,江苏某地明清时期,每年有数百人考秀才,但大多数连童生资格都没拿到。新的公开数据,安徽一地某年府试,两千考生,录取秀才仅三十四人(数据见《中国科举大辞典》)。这要放到现代,相当于本科录取率不足2%。有人说含金量高,其实也是环境逼出来的结果,有资源拼一拼,没资源只能认命。你说这科举系统一定公平?也不见得。
反来说,秀才地位是社会认知堆出来的。对科举,大家寄托了太多理想,至于实际待遇,既有“读书无用”的一面,也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另一面。现实常常模糊边界,看不清全貌。有人家族靠秀才翻身,有人考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得到。秀才,不是简单的头衔,更是古人复杂社会结构下的投影。
其实这些细节你要怎么归纳都不准确,家境、天赋、运气、拼劲四位一体,错一环就前功尽弃。有时候,我觉得古代秀才也不过是社会规则里的无奈产物,并不是谁都羡慕的。有地位又穷,现实管你头衔多响亮,饭都吃不上哪来的荣耀?秀才只是古代社会的边界线,有人跨过去了,有人永远做观众。
讲这些,主要是想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认识。秀才不是今天的本科生、硕士,待遇、身份都不等价,实用意义也大不一样。现实里多的是考不上的秀才,也有混日子的。背后反映的其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阶层快速流动的难题,时代变了,问题还在。秀才不神秘,有人热血,有人荒凉,每个人走的路从来不一样。
总之,秀才到底值不值得羡慕,其实没人能给出统一答案。现实和理想本来就有差距,身份光鲜与否,也得看他活得是不是自在。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