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看《金粉世家》,总觉得冷清秋特别冤——明明是金燕西先追的她,嫁进金家后也没做错啥,咋就落得个被全家冷落、最后烧房子走人的下场?直到人到中年,见过了婚姻里的一地鸡毛,再回头看剧里的细节,才明白:冷清秋在金家不受待见,不全是金家势力,更藏着她自己“放低身段”
小时候看《金粉世家》,总觉得冷清秋特别冤——明明是金燕西先追的她,嫁进金家后也没做错啥,咋就落得个被全家冷落、最后烧房子走人的下场?直到人到中年,见过了婚姻里的一地鸡毛,再回头看剧里的细节,才明白:冷清秋在金家不受待见,不全是金家势力,更藏着她自己“放低身段”的自我轻贱,很多委屈都是她自己“惯”出来的。
先说她和金燕西的开始。冷清秋家道中落,跟着母亲住在胡同里,靠卖字补贴家用,本是个心气高的姑娘,写的字、填的词都带着股清高劲儿。可金燕西一出现,带着总理公子的光环,又是送绸缎、又是摆宴席,连她舅舅的好处都一并打点,冷清秋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金燕西送的珍珠项链她收了,请她去大饭店吃饭她去了,甚至金燕西为了靠近她,在她家隔壁租房子、办诗社,她明明知道对方是冲自己来的,也没真的拒绝。
那时候觉得是爱情,可现在看,这根本是把自己放在了“被施舍”的位置。金燕西送的那些东西,哪一样不是靠家里的钱?冷清秋收的时候,没想着“拿人手短”,更没琢磨过“咱们门第差这么多,以后怎么处”,只沉浸在被追求的甜蜜里。可到了金家,这些就成了别人戳她脊梁骨的话——金家二少奶奶私下跟人说“秋丫头刚进门就戴那么贵的项链,怕是早就图咱们家钱了”,连丫鬟都敢在背后议论“太太说她是穷胡同里出来的,没见过世面”。这些闲话,其实从她收下第一份贵重礼物时,就埋下了根。
嫁进金家后,冷清秋的“自我轻贱”更明显了。金家是豪门,规矩多,太太小姐们白天打牌、晚上听戏,冷清秋不爱这些,本是好事,可她偏偏把“不合群”变成了“放低自己”。比如金家聚餐,她总是缩在角落,别人跟她说话,她要么小声应两句,要么干脆不搭茬;金太太让她学管家,她推说“不懂”,其实是怕做错了被骂;连自己怀孕了,都不敢主动跟金燕西好好说——明明是夫妻,她却总像个外人,怕给对方添麻烦,怕自己不够好。
最明显的是金铨去世那次。金家办丧事,规矩多且严,冷清秋母亲生病,她想回娘家看看,却不敢跟金太太明说,偷偷摸摸收拾东西就走了。结果被金家大少奶奶撞见,回头就跟金太太告状“清秋不守孝,这时候还想着回娘家”。金太太本就对她有点意见,这下更觉得她“不懂规矩、拎不清”。其实她要是大大方方跟金太太说“我娘病得重,我去看看就回来,丧事上的事我绝不耽误”,以金太太的面子,未必会不准,可她偏要偷偷摸摸,反倒落了话柄。
还有她跟金燕西的矛盾。金燕西婚后依旧贪玩,跟白秀珠藕断丝连,还在外头捧戏子。换做金家其他少奶奶,早闹翻天了——二少奶奶要是知道二少爷在外头瞎搞,能直接堵到戏班子去;三少奶奶也会跟金燕西理论几句。可冷清秋呢?只会躲在屋里哭,要么就写几句诗抒发委屈,连跟金燕西正经吵一架都不敢。有次金燕西半夜醉醺醺回来,她想跟他说孩子的事,结果金燕西不耐烦地说“别烦我”,她就真的不说话了,自己窝在沙发上哭了一整晚。
她总觉得“我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在金家人眼里,这就是“软柿子好捏”。金燕西越来越不把她当回事,连金家下人都敢怠慢她——给她端的饭菜,有时候是凉的;她让丫鬟帮忙拿本书,丫鬟能磨蹭半天。这些不是金家一开始就欺负她,而是她一次次“不反抗、不争取”,让别人觉得“她不在乎,欺负了也没事”。
后来金家败落,金燕西要去国外,想带着冷清秋一起走,可冷清秋却选择留在空无一人的金家,还放火烧了房子。小时候觉得她特别有骨气,现在看,这更像是自我轻贱到极致的爆发——她一辈子都在放低自己,最后只能用毁掉一切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其实冷清秋本可以不用这么委屈。她有才华,会写字会作诗,就算不靠金燕西,也能靠自己活下去;她要是敢在金家挺直腰杆,跟金燕西好好沟通,跟金太太说明自己的想法,未必会被排挤。可她偏偏把“清高”当成了“自卑”,把“忍让”当成了“懂事”,最后把自己活成了金家的“局外人”。
人到中年才懂,婚姻里最忌讳的就是自我轻贱。你把自己放得越低,别人就越不会把你当回事;你越怕委屈,委屈就越会找上你。冷清秋的悲剧,不是金家太无情,而是她从一开始就没明白:想要别人尊重你,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
来源:欢快百香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