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汤拥华:中文系教授为什么要看短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8 19:29 2

摘要: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拥华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用短剧中“阿姨甩卡”的经典桥段,把文科教师的困境戏剧化,随后,“985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引发热议。

“给你五十万,离开我儿子!”

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拥华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用短剧中“阿姨甩卡”的经典桥段,把文科教师的困境戏剧化,随后,“985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引发热议。

在毕业典礼上的汤拥华

9月7日,汤拥华出现在短剧《家里家外2》的拍摄片场,在与红星新闻记者的对话中,汤拥华表示,虽然外界对于短剧依然存在“傲慢与偏见”,但他相信短剧会有自己的诗与远方。

红星新闻:从书斋来到片场,会不会有新的感受?

汤拥华:当然会,首先你会意识到这些演员非常可爱,他们和角色的契合度也让我觉得惊喜。参观拍摄场景,更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家庭生活的氛围。从剧组对年代的还原过程可以看出大家的精心态度。

正是这些细节展示了《家里家外》珍贵的可能性。细节不仅来自化妆、道具等方面,更来自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以他独立的方式组成一条线索,而这个线索合在一起又是一个生活的晶体。

《家里家外2》的拍摄片场

红星新闻:你如何看待这部短剧?

汤拥华:一般认为短剧就是满足情绪价值,只是追求爽感,但是《家里家外》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处理家庭之间的矛盾,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困难,我们的怕与爱是非常真实的。剧中每个人都带着光彩,小男孩无比聪明,小女孩可以进国家队,爸爸是技术人才,妈妈能做百货公司老板,这超出了一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既可以安放普通人对生活理想化的期待,又可以放进我们对人和人之间真情实感交流的期许。

红星新闻:很多人问中文系教授为什么要看短剧。

汤拥华:当我们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不要忘记所有的文学名著都来自于对粗糙生活的真实发现。短剧其实是在把握真实的人的一种情绪,如果我们能在这种情绪中间发现理想其实并不隔离于现实,理想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就像我们的苟且生活会希望有一场雪的降临一样,我们也能够在诗意中发现我们面对人和人真实需求的勇气。

《家里家外2》的拍摄片场

红星新闻:你一再提到要打破对短剧的偏见,如何看待对短剧的批评?

汤拥华:我觉得很正常。如果你趣味高雅,马上接触短剧会有不适应,会觉得原来特别看重的,包括生活的复杂性、对人性深度的揭示,短剧都处理得过于清浅。

其实现在受过高等教育、对作品有更高要求的观众,在短剧群体中间越来越多。他们对太粗俗,太粗糙的(短剧)很难看得进去,但是(能)打动他们的,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的,仍然会不吝赞美。所以,我们克服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出现优秀的短剧作品。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迎来自己的观众,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也是层次的丰富。一方有傲慢,一方有偏见,最后还是真爱换来双方可以彼此说服的结果。

汤拥华

红星新闻:短剧是否可能像文学名著那样出现受到全社会认可的经典?

汤拥华:关于文学作品,我们通常是一个作家一部一部作品谈论的,但是短剧,我们往往想起的是一个类型,一个题材,一个赛道。短剧要成为经典本身会比较困难,但是短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扮演一个稳定的角色,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期许的。

联系到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文化,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今天的短剧。也许未来人们在回想今天我们过的什么样的生活,会有那么一些短剧会浮现脑海,帮助他们理解这个时代。所以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对经典的评价标准,短剧给我们的功用,一定不是像《红楼梦》,但我们提到它还是会满怀深情,就像我们今天提到很多过去的流行歌曲,当时你也不会觉得它对社会对时代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

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吧。

《家里家外2》的拍摄片场

红星新闻:现在大部分的短剧都是翻拍网文,你能想象《红楼梦》拍成短剧吗?

汤拥华:我们要认识到短剧的发展很快。我现在看的和一年多以前看的已经非常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甚至都不会运镜,如果你连武打动作都不太会拍,怎么可能拍《水浒传》?现在制作方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短剧这种形式的语言,题材方面我想应该没有禁忌。

有没有制作方去挑战文学名著呢?我想绝对会有的,但是肯定要有一个艺术上的准备。短剧的基本逻辑是不制造心理纠结,不以内心的纠结推动情节,一定要快意恩仇,哪怕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仍然要有一种爽感。

这个逻辑可以放进《红楼梦》吗?要让林黛玉快意恩仇起来,必须要有一些改变。其实张爱玲十多岁时写过《摩登红楼梦》,基本上就是一个“古穿今”的穿越故事。文学想象自然状态的一种可能就是短剧的样子,带着强烈的戏剧化,带着明朗的人设,带着有张力的矛盾冲突,不怎么纠结,不怎么虐。同时,又有一种因时空交错带来的自由的快乐,旧的故事发生于新的情境,新的情境里有古老的情感,这种异质并存的状态既是生活的常态,又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有人要拍《红楼梦》,不仅有理由可以做成,更重要的是,真拍成的时候,不管它能否成为经典,都会更新我们对短剧的理解,既更新我们的镜头语言,也更新我们对生活之可能性的期待。

《家里家外2》的拍摄片场

红星新闻:短剧带给我们的是审美降级,还是说它的审美还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

汤拥华:我们做大学老师的会反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到中学去指导中学老师怎么教中学生。长剧和短剧,首先是两套语言,如果争执谁高谁低,谁是老师谁是学生,那就没有前途了。但是大学老师可以跟中学老师分享后者关心的问题,反过来也是。事实上今天很多的长剧已经越来越多学习短剧,很多人物关系、人设都是按照短剧来设定的,并不一定都要用虐的方式推动故事;而短剧也在不断向长剧学习,使人物、细节以及场景的质感不断提升。创作者形式技法的更新,观看者审美水平的提高,两者是一种互动关系,这个互动以及互动带来的艺术语言的更新迭代都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熟悉的那些文学艺术类型要来得更快一些。

汤拥华

红星新闻:学术界应该如何看待短剧?

汤拥华:我希望有更多人来研究短剧,不要着急从产业化、学术化的角度,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但首先把它当成一个和你有情感互动可能性的对象去看,用你当初看文学艺术作品的热情和诚恳去看,把它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尝试使它成为更好的那一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不管是理论的思考、经验的总结都会迅速发展起来。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观众介入进来。有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实践指导理论,而是互相的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的更多人意识到生活既可以有托尔斯泰,也可以有听花岛(编者注:短剧《家里家外》出品方)。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偏见,尽可能了解短剧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当然就我个人的精力是不够的,但是我希望至少姿态应该是如此。最近有学生问我能不能研究短剧做论文,我想以后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红星新闻记者 卫昕 胡琴 蒋庆 编辑 苏静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