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斗剧《甄嬛传》中的年世兰,权谋剧《雍正王朝》中的年秋月,其原型都是年羹尧的妹妹——雍正帝的年贵妃。
年羹尧的妹妹,注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宫斗剧《甄嬛传》中的年世兰,权谋剧《雍正王朝》中的年秋月,其原型都是年羹尧的妹妹——雍正帝的年贵妃。
两部剧中,年妃都算得上是悲剧人物。
年世兰被视为笼络年羹尧的筹码,任她在宫中飞扬跋扈,皇上依然宠爱有加,只是不敢让她生育有年家血脉的皇子。
年秋月从一个王府丫鬟,一跃成为侧福晋,为的是让年羹尧死心塌地效忠四爷。秋月在深宫虽谨小慎微,却备受冷落,后郁郁而终。
那么,哪一个角色更贴近历史真相呢?
作者如此改编的目的何在?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抵达历史的真相,但每一次对“真实”的追问,都是对人性更深一层的理解。
从恩宠程度上看,《甄嬛传》中年世兰更符合历史事实。
年家祖上虽是包衣出身,但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到了年羹尧父亲年遐龄这一代,已经是汉军镶黄旗,并且担任湖广巡抚。
康熙帝或许出于壮大雍亲王政治实力的目的,在康熙五十年,将年氏指婚为雍亲王的侧福晋。
所以,《雍正王朝》剧中,说年秋月是王府丫头出身,不符合历史事实。
年氏恰恰像《甄嬛传》中那样,出身高贵,家世显赫,雍亲王很喜欢她。
雍正登基后,封年氏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都说爱情最难保鲜,何况在权力的染缸里。
可雍正帝对年贵妃的恩宠一直持续不减。
从年贵妃首次生育到她去世,11年间,只有年贵妃给雍正帝生了三子一女。
这一点足以说明,这期间,年贵妃几乎拥有雍正帝的专房之宠。
《甄嬛传》中,年世兰深爱皇帝,皇帝对年世兰的恩宠中却藏着满满的算计。
对雍正帝来说,或许,真情与算计可以共存。
可对于年世兰来说,最残酷的幻灭,并非源于不爱,而是发现,所谓恩宠,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谎言。
年世兰口中喊着:“皇上,你害的世兰好苦啊!”一头碰死的场景,令人动容。
从德行人品上看,《雍正王朝》剧中的年秋月更贴近真实的年贵妃。
在皇后的管理下,雍正帝的后宫妃嫔个个“温柔端庄,恭敬宽厚”。
年贵妃更是“赋质温良,持躬端肃”。绝不是《甄嬛传》中年世兰那般飞扬跋扈,恃宠而骄的样子。
作为后宫二把手,年贵妃是皇后的好助手,本本分分,尽职尽责。对皇后恭敬小心,对其他妃嫔及宫女太监,宽厚平和,仁爱有加,深得各方赞誉。
《雍正王朝》剧中的年秋月温柔善良,委曲求全,识大体,顾大局。从不用娘家的钱财,是宫中出了名的穷娘娘。
在剧中,她其实是雍正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一个政治纽带和牺牲品。
她既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对哥哥的所作所为也无能为力。
年贵妃去世时只有33岁,并非如《甄嬛传》中因犯错被赐死,而是如《雍正王朝》中年秋月那样,忧心哥哥与家族的命运,生病离世。
权力是个好东西,无数人为此拼死相搏。
然而,权力既是护甲,也是软肋。穿上他的人,既获得了保护,也成为了靶心。
当无数的明枪暗箭射来之际,受形势所迫,被裹挟着前行的年秋月,忽然发现,自己竟从未真正拥有过选择的权力。
作为政治权谋剧,《雍正王朝》中年秋月的戏份很少,也没有交代她是否生育皇子。
《甄嬛传》中,却将生育皇子作为后宫嫔妃宫斗的重中之重。
年世兰第一次怀孕,就被太后和皇帝算计,让老实巴交的端妃送去了堕胎药。
之后,更是将“欢宜香”作为独一无二的恩宠,赐予年世兰宫中,让她再也不能怀孕。
这一点,看的观众唏嘘不已。
历史真相是,年贵妃生了四个孩子。
但她的身体原本就弱, 她在世时就死了三个,丧子之痛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外加她的哥哥年羹尧入狱,让她整日里为年家担惊受怕。
为了照顾她的情绪,在她去世一个月后,雍正帝才开始议定年羹尧的罪。
最终,她们年家只有年羹尧这一脉获罪,其他亲人不但未受牵连,之后还屡获加恩。
可惜的是,年贵妃去世后,她留在这世上唯一的儿子八阿哥福惠也去世了。
雍正帝对年贵妃的感情很深,她病重时,晋封她为皇贵妃。在她去世前最后的三天里,皇帝不去上朝,一直陪在她身边。
她去世后跟皇后一起,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所以,历史上的年氏敦肃皇贵妃是一位深得各方爱戴的娘娘。
并且,不是她靠年羹尧才在后宫站稳脚跟,而是雍正帝看在年贵妃的面子上,对年羹尧格外施恩。获罪后也没有对年家满门抄斩。
当然,更不会有年秋月的临终遗言:“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都知道,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正史撑起时代的骨架,文学创作则填充了人性的血肉。
所以,追剧真的不能较真。
文学作品不是纪实文学,影视剧也不是纪录片。作者在大的历史框架内,为了推动人物和故事发展,必须增加许多个冲突。年妃的身份和年羹尧的结局,最适合成为各方矛盾的焦点。
其实,历史是一个沉默的舞台,后人赋予它的每一种声音,都映照出讲述者自身时代的侧影。
选择相信哪个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选择如何理解权力、爱情与真实本身。
来源:小沈和你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