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重回B站,我要和百万网友一起“日你仙人”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5 23:01 2

摘要:那双愤怒的双眼中,圈困着被践踏的山河土地,也埋葬着被残害的人民同胞,那一刻唯有杀,才能了却心中愤懑。

喜欢文章还请给我们一个免费的赞~

【以下内容并无广子,可放心食用】

荒芜的山岗上,秋风萧瑟,万物尽衰。

来自独立团骑兵连的战士们手握长刃,跨马而立,怒目相视着面前的日本骑兵联队。

那双愤怒的双眼中,圈困着被践踏的山河土地,也埋葬着被残害的人民同胞,那一刻唯有杀,才能了却心中愤懑。

因此尽管他们装备落后,尽管敌人数量几倍于己身,战士们却仍然全无惧色。哪怕全连仅剩下一名断臂连长,在不卑不亢的“骑兵连,冲锋”中,他们毅然决然地向死而生。

《亮剑》

初看《亮剑》这段时,我才8岁,对家国大义尚且没有具体概念,也不太明白这个场景代表什么。

只是情不自禁地在那一声声冲锋里,悲从中来,眼角落下了眼泪。

第一次看亮剑是跟我父亲,彼时的抗日电视剧很多,我最初也没觉得《亮剑》多特别。当时最多的感受是好奇,好奇为什么不许我说脏话、大声喊叫的父亲,会对着电视里一个“满身毛病”的糙大汉连连称赞,充满钦佩之情。

直到队伍打到“平安县城”后,我也逐渐爱上了李云龙,爱上了独立团,也爱上了《亮剑》。

这种喜爱纠缠着一种感受,我当时也实在不清楚该如何形容感受,只觉得它与其他抗日剧不太一样。

《亮剑》播出了20年,火了20年,这种感受也伴随了我20年。

年少时,每每刷到《亮剑》的片段,我总会思索这种感受究竟代表什么,直到我学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长了更多的见识,这份感受才愈发地清晰深刻并激励着我。

前两天B站重新上线了《亮剑》,在铺天盖地的宣发中,我没忍住又跟着追了一遍。

实不相瞒,真好看。

为何人人都爱李云龙?

许多人最初爱上《亮剑》,大概都是先拜倒在“李云龙”的人格魅力下。

他是传统抗日剧里中罕有的非典型军人主角,相较于过往的伟光正形象,他狡黠市侩,出口成脏,虽常获功绩却也总是与过相抵。

若以严肃的目光审视,李云龙大概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军人。

但在性格的另一面,他勇敢豁达、血性刚强,大老粗的外表下藏着敏锐而细致的人民智慧,是个能让士兵信任的优秀军官。

把两者捏合在一起,你会发现李云龙是个优缺点都相当明显的人,却也是个很饱满立体,更接地气的人。

尤其是他雪原上那段与赵刚的哭诉很动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钢铁汉子,却也在没了老婆、死了兄弟后身心俱疲,渴望倾诉

而这样的李云龙在电视剧里就像一盏灯,在所照亮的范围内影响着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人。

此前文质彬彬的赵政委,在遇到李云龙后,看似变得愈发粗犷,却也是在性格上越来越坚韧刚强。

驴化程度100%时,说不定真敢跟旅长干一架

曾经鄙夷他的楚云飞,也在不多几次的交流后,逐渐与他惺惺相惜,互相敬佩,有了亦敌亦友的关系。

楚云飞:另外我那一营的装备,李团长问了没啊?

甚至是他手底下的每个兵,对他都是无比地信任与依赖,而能散发这样的魅力,其实与他一直以来的做法有关联。

当和尚因中强盗黑枪而死时,一团之长宁愿违抗命令,炮轰土匪寨为兄弟报仇,这样的领导简直闪着光。

后续李云龙下意识喊“和尚XXXXXX”的时候,我也跟着伤感了很久

《亮剑》能够成为一代经典,便在于此,它接地气地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又用他们展现了一种令人热血澎湃的故事与精神。

那些糙里糙气的台词与表演就好像并非来自剧本的设计,而是浑然天成、妙手得之,尤为接地气。

这也使得剧中那些仅有一两场戏的演员,也能够立体鲜活,各自成就一番名场面。

比如爱喝地瓜烧,爱给人点赞的柱子;意大利炮比人还出名的二营长沈泉;志得意满却又委屈巴巴的王有胜,甚至是楚云飞座下的“日仙人军官”。

他们不仅在影视内成就了经典形象,在电视剧外同样以其他形式陪伴着现在的年轻人。

是常用常新的互联网名梗,也是万金油的表情包,更是B站内不可或缺的鬼畜明星(图源图上)

而在逐渐剥离掉这些具象的外壳后,便能发现《亮剑》有个明确的精神内核。

自李云龙登场,至结局在军校做演讲,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在串联着故事,向士兵部下、敌人友军乃至戏外的观众,传达着“亮剑精神”。

这种精神是“百里风云动,齐聚平安城”的部队凝聚力,“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骑兵连,同时也是一根中国军人、中华人民宁折不弯的脊梁骨。

此根脊梁支撑着剧情血肉,引领着角色精神,在长达二十年的积累中,在广大拥趸的簇拥下,一步步成为经典。

不要忘记

毫不夸张地讲,许多80、90一代都是从小看着抗日剧长大的。

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加上父辈的喜好,使得那时候的电视机上随处可见各类抗日题材作品,其中自然也不乏许多令人记忆犹新的经典。

《历史的天空》

但随着商业化属性越来越强,后来的许多制片都走上了一条歧路——用“情绪”取代“精神”。因此在剧作上越来越疯狂,越来越大胆,考虑地更多是如何有噱头,如何用惨烈的大场面去刺激观众情绪。

于是便有了许多“抗日神剧”,于是有了裤裆藏雷,于是有了手撕鬼子。

诚然,在彼时的大环境中这样的剧确实够吸引人,但随着时间逐渐剥去时代滤镜,留给他们的只能剩下嘲笑。

而能够被时间与人民记住,一遍遍回味地,也许只有《亮剑》这种朴实又认真的经典。

复看一部剧、一部电影是个很矛盾也很奇妙的过程。

明明已经了然角色结局,清楚剧情走向,却还是会忍不住再刷一遍。这种心理不单源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愿意再去体验那番喜怒哀乐,更在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提升,每次的重温都会有新的感受。

2025年,抗日题材早已走过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虽已不再算是热门类型,但许多曾经闪耀的东西也依然还在。

今年夏天的《南京照相馆》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月初时,饰演李云龙的李幼斌老师受“共青团中央”邀请拍摄了一部短片。视频里他与AI生成的李云龙来了场跨时空对谈,他以后辈的身份向“老李”介绍了如今我们震惊世界的武器装备,用这份自豪与底气来告慰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洒过的血与泪。

往本质上讲,当我们每次重温那些经典抗日作品时,也是在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这其中有愤怒、有辛酸、有悲戚,但最后都会化成同一种力量。

它与这次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意义相同,告慰先辈、告诉你我,也是告诉孩子们——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来源:游民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