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看得人荡气回肠。作为呼应,“短国”也在近期密集上新了一批抗战题材的短剧。
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看得人荡气回肠。作为呼应,“短国”也在近期密集上新了一批抗战题材的短剧。
其中,一部名为《坐标》的短剧吸引了我。令人惊讶的是,这部“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微短剧,居然是纯AI生成的。
《坐标》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根据地内的“军事测绘”作为展开,讲述了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的故事。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我点开了剧集,看完之后忍不住惊呼:AI短剧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
数据表现
近期抗战题材的微短剧迅速升温,像集合“《亮剑》原班人马”的《山河回响》、梦回1937年的《归来方知山河重》等作品,口碑表现都不错。
《坐标》于9月1日起在芒果TV和湖南卫视同步播出,上线5天,累计有效播放为1400万。
开播首日,《坐标》就登顶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日榜,此后连续3天霸榜,考虑到这部剧一共只有4集,这种热度实在不易。
小作文
《坐标》对行业的三方面启示
《坐标》改变了我对AI短剧的不少偏见,至少在三个方面值得业内学习参考。
首先是如何用心讲好故事。
AI短剧在放飞想象力方面优势独特,但如何把奇思妙想纳入到一个丝滑流畅的故事中,是所有创作者要面对的难题。
在《坐标》里,观众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导演在叙事结构上的巧思。4集加起来的有效时长不到20分钟,却玩了一手双线叙事,讲述了古今两条故事线。
一条故事线发生在和平年代:最初是村民偶然挖出地图残片,随后残片被送往博物馆进行专业研究,最终这一发现被引入军事测绘的课堂,传递出“地图就是战场”的核心观念。
另一条故事线发生在战争时期: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为帮助部队摆脱日军扫荡,毅然以身为饵,精心绘制假地图诱敌深入,最终成功歼灭敌人。
周秀兰的故事有些类似“王二小”,都是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伏击圈。不同的是周秀兰主动以身入局,利用假地图骗过了日军军官,增添了一层智斗的博弈。
另外周秀兰借口在地图上标出八路军的位置,利用铅笔刺瞎了日本军官的眼睛,这一情节安排得不生硬,突出了她的机智。和最后伏击战中歼灭敌人一样,为观众提供了“爽感”。
当年战场上周秀兰诱敌的事迹被写入了教材,供后来的学习测绘的学生学习。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让人感受到了厚重之感。
在最后的升华部分,《坐标》也不令人感到生硬,观众的情绪跟着剧情自然起伏,这点十分难能可贵。
有双线叙事,有爽点设计,有敌我智斗,甚至还有战斗场面,对于一部仅有4集,总时长不过15分钟左右的短剧来说,已经不好再过多苛求其他了。
其次是画面打磨需要精细。
《坐标》的第一个画面是远眺群山,非常精细,说是实拍也不为过,第二个山上羊群的镜头就能看出AI的味道了。但整体的过渡衔接较好,不会给人以“出戏”的感觉。
AI短剧在诞生之初,始终被观众诟病是在“放配音PPT”。去年涌现的一批AI短剧,像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触飞瑞拓的《白狐》,其实都有类似的缺点,有的是人物一致性不够精细,有的是对口型问题太明显,总之就是AI味儿太浓。
《坐标》的进步十分明显,剧中的画面,在视觉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可以以假乱真,近乎实拍的场景,这样的画面相对少见。
二类是接近真人CG,几乎没有AI味儿。
三类是那种一眼AI的部分,相对占比也不高。
可以说,这部剧的画面不会劝退观众,至于手指数量错乱、穿模等低级问题,在《坐标》里更是看不到的。
在故事的流畅性方面,《坐标》同样可圈可点。在交代剧集背景时,直接靠文字带过,不像以往的AI短剧那样由旁白推着走。
在剧中的重头戏伏击战上,军队的枪战、爆炸和冲锋场面,都很考验剧集的画面。《坐标》能做到让观众看起来不出戏,还能调动他们的情感。
再次,是把故事结构做出新意。
各类AI生成的视频都有时长的限制,这也是AI短剧在叙事上的天然缺陷,只能输出几分钟的内容,但是通过排列组合,AI短剧还是能让观众看到一些新鲜感。
抗战题材短剧中的双线叙事很常见,但很少有剧能做出层次感。
《坐标》在时间上大做文章,先交代一个故事,再通过闪回的方式补足故事前史,做足了悬疑感。而且通过不断揭秘,情绪递进,“螺丝壳里做道场”,把这样一个抗战故事讲得有头有尾。
AI也能讲好故事,关键看创作者如何花心思打磨,在这点上,《坐标》是个可供学习的案例。
【文/忠犬七公】
来源:独舌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