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每次刷《归队》看到汤德远出场,弹幕里“汉奸”“软骨头”的骂声就没停过,我都忍不住替这角色憋屈。你们真觉得,那个宁死不碰烟土、偷偷给儿子讲抗联故事的人,会是实打实的叛徒?追剧时我翻了三遍剧本删减片段,越品越明白:汤德远不是怂,是被战争磨得没了退路,却还在
说真的,每次刷《归队》看到汤德远出场,弹幕里“汉奸”“软骨头”的骂声就没停过,我都忍不住替这角色憋屈。你们真觉得,那个宁死不碰烟土、偷偷给儿子讲抗联故事的人,会是实打实的叛徒?追剧时我翻了三遍剧本删减片段,越品越明白:汤德远不是怂,是被战争磨得没了退路,却还在裤腰带上别着最后一点骨气的可怜人。
先别忙着反驳,咱们先掰扯掰扯大家骂他的由头,给汉奸肖铁林办事。可你们仔细想想,真汉奸会在肖铁林让儿子学日语时,把课本偷偷塞进灶膛?会每次交接货物都翻三遍账本,就为了避开烟土生意?主流观点总觉得“抗联人就得战死沙场”,却忘了战争里最折磨人的,不是一枪毙命,而是像汤德远这样,被现实一次次按在地上摩擦,还得硬撑着不丢了良心。就说他和队友失散那次,别人要么抱团取暖,要么被老乡救走,只有他一个人在林子里滚得像泥猴。
跳崖时被老树枝子挂住,胳膊划了个大口子,血顺着袖子往下滴,他刚爬起来,就撞见个断气的小战士。那孩子看着也就十六七岁,胸口的伤口还在冒血,手里却死死攥着半块啃剩的窝头。后来汤德远在劳工营跟万福庆念叨,那晚他盯着那窝头,突然觉得“死挺容易,难的是活着还得守住念想”。可这念想,没几天就被碾碎了。刚摸到森林镇的边,就被鬼子堵了个正着,扔进劳工营当牛做马。好不容易和万福庆攒够力气打算逃,肖铁林却临了变卦,拽着他就跑,把万福庆孤零零扔在里面。
这事儿成了汤德远的心结,我前阵子听给《归队》写过人物小传的朋友说,剧本里有段没播的戏:他逃回家后,每天半夜都要摸黑起来,在院子里挖个坑,把万福庆塞给他的那半块窝头(早干透了)埋进去,第二天又挖出来,跟疯了似的。父母哭着说“家里有田有房,别再折腾了”,他看着自己满是老茧的手,连筷子都握不稳。你们说,这要是真叛徒,会为了一个“半路队友”折磨自己?
拿咱们身边的事儿类比,汤德远就像那种职场里被甩锅的老实人:明明想好好干活,却被同事坑、被领导骂,最后只能暂时“躺平”,却还在暗地里守着工作底线。后来他被伪军抓了,韦军没动大刑,却天天让他站在雪地里罚站,夜里就扔块破棉絮。肺痨咳得他撕心裂肺时,肖铁林拎着药和棉袄来了,他不是傻,知道这是拉拢,可那会儿到处传“抗联散了”,连镇上卖豆腐的大爷都劝他“别硬扛”,他心里就一个念头:先活着,说不定哪天能给万福庆报仇。
最让我鼻子发酸的是个细节:他给肖铁林当差,每次路过巴克松,都会往树洞里塞张纸条,上面画个小小的“汤”字。后来鲁长山发现这些纸条,才知道他一直在偷偷打听部队消息。你们看,真正的叛徒,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留记号?他嘴上说着“不想打仗了”,却在肖铁林要烧抗联伤员住过的破屋时,故意打翻煤油灯,说“烧了容易引人怀疑”。这哪是软骨头,分明是在刀尖上找机会的人。
往回捋捋他的路,从一开始跳崖都要追部队,到后来躲在肖铁林身边“混日子”,不是骨气没了,是实在扛不住了。战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田小贵有家业当后盾,能凭着一股冲劲往前闯;鲁长山有老战友撑腰,能硬气到底;可汤德远呢?没背景没依靠,被坑了一次又一次,却还在心里给抗联留着块地方。他不是“叛徒”,是被风吹弯了腰,却没断根的野草。
说到底,汤德远的“窝囊”,藏着普通人在战争里的无奈;他的“坚持”,又透着最真实的血性。比起那些自带光环的英雄,这样带着挣扎和不甘的角色,才更让人觉得心疼。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汤德远,在被“抛弃”、被折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会选择咬牙活着等机会,还是干脆了断?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说说《归队》里这个最“憋屈”也最真实的角色!
来源:真诚星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