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工业糖精,把纯爱拍出生命力丨对话《十二封信》导演沙维琪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5 13:17 3

摘要:这部剧讲述的是,在泥泞中挣扎求生的梅湾镇少年唐亦寻(周翊然 饰)、坚韧少女叶海棠(王影璐 饰)与时空另一端的余念(郑合惠子 饰)、沈程(任宥纶 饰)建立联系,通过跨越三十五年的十二封往来信件逐渐揭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尘封往事。

明天,让观众手持放大镜看剧的双时空救赎情感剧《十二封信》,即将在腾讯视频迎来会员收官。

这部剧讲述的是,在泥泞中挣扎求生的梅湾镇少年唐亦寻(周翊然 饰)、坚韧少女叶海棠(王影璐 饰)与时空另一端的余念(郑合惠子 饰)、沈程(任宥纶 饰)建立联系,通过跨越三十五年的十二封往来信件逐渐揭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尘封往事。

在爱情剧的赛道上,《十二封信》大胆地进行了一次类型实验:不靠工业糖精,甚至没有出现吻戏,但它却凭借细腻的命运交织和克制留白的镜头语言,让剧粉心甘情愿地“N刷”。

正因如此,本剧导演沙维琪受到了观众的“特别关注”。因为拍摄手法和宣传策略不按常理出牌,有人戏称他是“魔童降世”——剧是好看的,人是“抽象”的;由于剧中细节丰富、隐喻层出,观众的每一次回看都能发现新惊喜, 以至于有人感叹“根本看不完,全是有效镜头”。

当一部剧的观众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投喂,而是像玩解谜游戏一般主动探寻细节,意味着这部剧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创作者也该为此感到得意。

但导演沙维琪对我们说,“得意?我一开始心虚得要死。”

以亲情重塑爱情,以克制代替满溢

沙维琪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

因为《十二封信》从内核到表达,都是一次创新的冒险。而最大的突破在于,它用“亲情感”重新书写了爱情关系——唐亦寻和叶海棠之间,是一种在绝境中彼此救赎、共生共难的羁绊,亲情先于爱情发生,也比常规爱情更原始、更有力。

“用亲情重塑爱情,用行为塑造人物,用纯爱替代工业糖精。”沙维琪这样阐述《十二封信》的创作理念。

对沙维琪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此之前,他执导过《陪你到世界之巅》《陪你逐风飞翔》《很想很想你》等作品,深谙爱情剧的创作法则与观众喜好。

如果不用爱情剧的常规拍法,在爱情剧这块熟地上寻求突破,可能会成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但也很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追求“甜度”的观众,也为创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比如,人物的情感张力该如何维系?CP感还能不能成立?

但沙维琪并不担心,他认为,唐亦寻对叶海棠说的那句“你要是不嫌弃我,我来做你的家人”可以成为全剧的情感锚点,这句台词将两个年轻人的情感关系从心动,上升到承诺、责任与守护。

而导演要做的,就是精准拍出两人不同以往的情感羁绊。于是,我们在剧中看到:

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唐亦寻和叶海棠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一个待在屋内,一个守在屋外,总是担心会在这黑夜里互相失散,还会紧张地听着街上的声音,分辨着空气中的颤动。因为对深陷泥潭的他们来说,岁月静好成了奢侈品。

沙维琪认为,这种在绝境中生长出来的情感,有着令人着迷的生长力,也更容易让人共情。这种爱情,不需要甜言蜜语来修饰,也无需用亲密戏去证明。唐亦寻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行动去展示情感,用最朴实的话语去尽可能地表达爱。那些笨拙却真挚的付出,或许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分量。

重要的是,这种别具一格的爱情写法,奠定了整部剧的看点和气质,也让沙维琪彻底想清楚了《十二封信》的破题之法。

看完全剧的观众知道,尽管只有十二集,但这部剧的文本非常丰富,既有爱情和双时空元素,也有原生家庭、家暴等话题,并在唐亦寻的成长线上融入了小镇青年的成长困境等现实议题。

可以说,每个元素或话题,单拎出来,都足以拍一部剧了,但要是融于一炉,难度不小。

沙维琪决定在拍摄中做减法,保留文本的丰沛感,但表达要克制。比如剧中的“算盘转场”戏:唐亦寻一行人去讨债时,和对方发生肢体冲突,算盘砸下,算珠四溅,镜头瞬间切换至台球桌上散落的台球。这既巧妙化解了打架场面可能带来的类型偏离,也避免无谓的缠斗拖累叙事节奏。

沙维琪坦言,这段动作戏其实拍得真实激烈,但它对主线推进无益,“不能让它把剧变成‘古惑仔’”。在有限时长内,每一个镜头都必须传递有效信息、服务人物命运。这是一种自觉的叙事自律,更是对观众注意力的尊重。

事实上,为了达到这种要求,沙维琪足足删掉了一集时长的戏份,尽管在他看来,那些戏份真实接地气,完全可以放入正片,但最终还是忍痛割爱。

强调生活的逻辑,做出艺术的反差

除了讲究的情感戏,《十二封信》里的视觉体系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尊重生活本身的模样,既能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接受这些人物,而且能在某些地方制作出最强烈的艺术反差。”这是沙维琪创作中始终遵循的一个原则。

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塑造上。

《十二封信》的故事跨度有三十五年,用了两条时间线和空间线来展开叙事。一条发生在1991年的梅湾镇,另一条是2026年的北星市。一个老旧邮筒联结了两个时空,一句台词交代了空间的转移原因——唐亦寻和叶海棠曾约好去一个有雪的地方。

在此设定上,沙维琪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取景要实,“一脚踹到墙上要溅水泥渣子,而不是泡沫”。二是两个时空的气质既要符合时代的情绪,也要对应角色的心境和命运。

在腾讯视频和万年影业的支持下,剧组先后前往梅州和哈尔滨实地取景。在此基础上,沙维琪又写下了两个时空的关键词:生命力和沉寂感。

前者体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种经济上行期的美,是少年们“莫欺少年穷”的豪气;后者则体现的是唐亦寻和叶海棠几十年如一日,被记忆困在过去的悲凉。

所以,1991年这条线,打一开篇就响起了《莫欺少年穷》的BGM,还有一些零星的客家话,陌生但亲切,人们满怀着希望走在街上,眼里尽是对未来的畅想。而2026年的故事线则要沉默得多。

对沙维琪而言,这是他在拍摄前就想好的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与叙事紧密相连,“其实当观众看完一集之后就能回过神来,这部剧里的BGM和环境描写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设计。”

这种理念贯穿始终。比如剧中叶海棠被父亲毒打的那场重头戏,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处理方式——使用冷色调,手持晃动镜头或悲情配乐来烘托氛围,而是被沙维琪安置在了一个看上去温暖、日常的环境里——暖黄色的钨丝灯光、稀松平常的家居,窗外甚至意外地下起了小雨。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知道,叶海棠被家暴这件事,发生在日常里。”沙维琪认为,越是平静的表象,越能反衬出伤害的深刻与荒谬感。并且,他也不想将家暴“奇观化”,但这种拍法,却能让观众更加难忘,因为它太真实了,就像是随时可能发生在隔壁的故事。

再比如,剧中担任时空“信使”的那只猫,并没有遵循人们固有的想象选用黑猫,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只橘猫。画面看似温暖治愈,可当它与那红色邮筒一同静立于午夜十二点的街头,配上悬疑音效缓缓渗入,一种视觉的“暖”与氛围的“冷”交织,反倒生成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反差。

视觉之外,还有听觉。《十二封信》的BGM与OST不仅服务于剧情,也成为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开关。

有人说,“《春暖花开去见你》一响,我的眼泪就根本止不住,实在太贴了!”

也有人在微博上“声讨”,正是因为OST配得恰到好处,导致剧集“后劲太强”,曲调一响就想起了剧情,“泪水止不住地流”。

沙维琪是音乐人出身,转行拍剧之后,无论是BGM还是OST都成为了他作品中的显眼标识。对他来说,用音乐调动观众情绪、辅助叙事、彰显主题,是必修课。

比如,在观众对剧集还很陌生时,他只用一曲《莫欺少年穷》就快速将人拉入了故事情境。而当故事中的少年人生遭遇困顿,梦想开始崩塌时,他又将第三集的片尾曲改成了《莫欺少年穷》,让故事中的悲凉感和歌曲中的昂扬感形成反差,让人心生叹惜。

再比如,剧里有一首好听的原创歌曲《时光隧道》,则有一种“甜中带苦”的复杂气质,既能搭配男女主的甜蜜互动,也可在苦涩情节中流露出某种希望。

沙维琪的艺术直觉总能让剧集带给人们新鲜又恰如其分的观感,或许正如他所说:“我不喜欢特别顺的东西,太顺了可能会出问题。”

以真诚换真心,以现实主义应万变

自成为导演以来,因作品题材原因,沙维琪一直在和年轻演员合作,也一度以“会拍年轻演员”而备受粉丝称赞和市场关注。

从《陪你到世界之巅》的王一博、《陪你逐风飞翔》的宋祖儿和王安宇,到《十二封信》里的周翊然和王影璐,沙维琪似乎总能把他们身上最好的少年气留在镜头里。

大约是玩音乐的人心态本就年轻,和年轻演员更容易沟通交流,也能处成朋友。《十二封信》开播前的一场超前观剧会上,沙维琪因在剧组拍戏而缺席,但周翊然在台上还是会时不时地提起他,甚至拿他开玩笑。如果只是简单的导演和演员关系,剧组很难有这种氛围。

沙维琪认为,与演员相处,应该把真诚放在第一位,要尊重并信任对方的业务能力,认真而平等地和对方一同探讨人物的内核。

“你得拿他当合作伙伴,拿他当角色,而不是明星,也不是给你演戏的工具人。”

沙维琪擅长与年轻演员建立深度的工作关系,其核心在于引导演员沉入故事,并敏锐挖掘出他们独特的气质。

在《十二封信》片场,他并不直接告诉演员“该怎么演”,而是通过充分的沟通和情境营造,帮助他们自己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尤其在与周翊然的合作中,沙维琪就注重引导他释放出更多质朴、坚韧以及真挚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信任与启发并重的指导下,两位演员在剧组也展现了惊人的投入度。他们不把演戏当成一项痛苦的工作,而是享受其中,愿意即兴发挥,也愿意在导演故意不喊停的情况下,继续认真地演下去。

当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人物的命运洪流,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角色厚度时,观众也就看到了一个非常不一样、充满惊喜的演员。

但只是单个演员发挥好还不够,毕竟CP感是爱情剧的必需品。沙维琪给出的回答是,真实、自然。

“我跟他们讲,不要故意朝着爱情的那个方向去,CP感最重要的就是要自然,至于两人的爱情怎么呈现,是导演的事情。人物很克制,镜头有爱意,这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创作,也算是‘反工业糖精’的一种表现吧。”

沙维琪认为,年轻演员的技术未必最娴熟,但“真”比“技”重要,如果他们不是在表演悲伤或喜悦,而是真正活在人物的困境中,那有什么理由演不好呢?

真实、真诚、真情实感,这是沙维琪在对话中不断强调的关键词。在他看来,千破万破,唯真不破,不管是面对短剧化、碎片化的潮流,还是面对其他文娱品类的竞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始终是他的根基,“无论题材和形式如何更迭,真实的人物和情感才是最扎实可靠,也是永远不会失去市场的。”

就比如他目前正在拍摄的《聊斋》,尽管是一个古装志怪题材,但沙维琪还是在服装置景和人物表演上强调写实。

目前看来,市场也正在对他的理念作出肯定的反馈,口碑正在逐步扩散,各大社交平台上的二创素材上新不断,剧粉和CP粉的N刷热情日渐高涨,这都有望为剧集带来不错的长尾效应。

就像沙维琪所希望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愿明天会更好。”

【文/许心强】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