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佩斯凭借侯班主这一角色,把一方戏台变成了展现社会百态的缩影,甚至被网友感叹为“人生教科书”。
《戏台》这部由陈佩斯主演的民国题材喜剧,近日又一次成为话题焦点。
陈佩斯凭借侯班主这一角色,把一方戏台变成了展现社会百态的缩影,甚至被网友感叹为“人生教科书”。
戏曲、喜剧与现实融合,一个让人反复回味的故事再度被大家讨论,有人直呼“看十遍都不够”。
很多观众其实是带着对陈佩斯“老喜剧天王”的好奇和怀旧走进影院,却发现这不是那种靠段子堆砌的传统话剧。
侯班主出场仅仅一个眼神,就让人一下子想起自己在生活中妥协和坚持的样子。
戏台上他给军阀鞠躬作揖,压抑自己的委屈,只在后台默默摩挲着戏服,那种“明明很懂行,却不得不低头”的无奈,谁没有过?
通过极其细腻的表演,陈佩斯把成年人的脆弱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演技是靠岁月熬出来的。
作为观众,看着台上的忙乱欢笑,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自己的职场、生活,甚至那些一闪而过的“高光”与“失落”。
还有杂役“逆袭登台”那一幕,堪称全剧最令人过瘾的时刻。
观众席下的我们,可能都曾有过无名小卒突然被命运推上舞台的经历,那种慌乱、惊喜乃至遗憾,被陈佩斯一举一动精准拿捏。
最妙的是,《戏台》没有流于俗套的“逆袭成名”,而是让杂役再次回归平凡,让高光只停留一夜。
这种设定,反而更打动人,毕竟大部分人都在重复着属于自己的寻常生活,但只要有那么一束光出现,心里就不会再一样。
不得不说,陈佩斯对角色的打磨真是下足了功夫。
他本人就是出身戏曲世家的“懂行人”,在《戏台》中让每个角色都有温度,不存在所谓“工具人”。
哪怕是跑龙套的小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灵魂。
不拿腔,不作秀,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从旧时代戏班子里直接走出来的。!有些人眼里只看到剧情,其实看懂角色背后的执念和柔软,才能领会到戏台真正想传达的情感浓度。
许多年轻观众可能对传统戏曲没什么兴趣,《戏台》巧妙地把中华戏韵融合到现代语言中,通过喜剧外壳包裹内核的悲凉,让大家都能看进去。
比如水袖、身段这些“老派细节”就在平淡情节里焕发新意。
没人觉得枯燥,反而满是新鲜感。于是,原本老一辈人才懂的文化,如今却因陈佩斯变得接地气、有烟火气,也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中国戏曲的美。
戏剧从来都是映照生活的镜子,《戏台》则是把这面镜子搬到了当下,照见现实里每个人的挣扎和心愿。
陈佩斯用多年沉淀出的舞台理解,把人生中的无奈、亮色、坚守,化作舞台上精致又鲜活的一幕,让人笑着看、哭着想。
没有复杂的大道理,也没有生硬的教条,只用喜剧包裹细腻情感,把大家带回生活的原点。这种作品值得被反复琢磨,哪怕再看几遍,也总能找到新的感受。
眼前这个“封神”戏台,是陈佩斯留给观众的一堂人生体验课。
不需要任何滤镜,有烟火、有笑泪,有我们的日常和希望。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也能多撑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来源:阿宇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