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业大来信——一名边疆法官教育培训工作者的初心回望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3 19:08 3

摘要:“李老师好!”在法院大楼的走廊里,常能听到老同事们这样亲切地招呼我。也会有一些年轻干警好奇地问:“李孃,您教过书吗?是教小学还是教中学?”每当这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教大学呢!我教过咱们法院自己的大学生。”这声跨越时光的“李老师”,就像一封挂号信,盖着198

“李老师好!”在法院大楼的走廊里,常能听到老同事们这样亲切地招呼我。也会有一些年轻干警好奇地问:“李孃,您教过书吗?是教小学还是教中学?”每当这时,我都会自豪地回答:“教大学呢!我教过咱们法院自己的大学生。”这声跨越时光的“李老师”,就像一封挂号信,盖着1988年的邮戳,寄来了往昔的岁月。

一、来信:推开业大的门

那是1988年3月一个炎热的午后,刑庭的老吊扇在头顶“嗡嗡”地转动。庭长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李,把手头工作交接了,去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德宏分部(以下简称德宏分部)报到。”我愣在原地,怀里还抱着刚整理好的庭审记录,心里一片茫然。在此之前,德宏分部对我而言,只是同事闲聊时模糊的名词。就这样,我第一次推开德宏分部的门,专职副主任黄月清笑着对我说:“欢迎!这学期的国际私法课就交给你讲了。”未曾想,“李老师”这声称呼将会伴随我一生。

那时我23岁,西南政法学院应届毕业,刚分配到家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不到一年。身份的变化来得如此之快:昨日还是象牙塔里的学子,今日已是一名面向在职干警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员。从此,我与肩负着为边疆法治播种育苗重任的业大紧紧相依在一起。

二、跋涉:千山万水教研路

在业大任教,意味着双重的责任与担当。彼时,教学条件异常艰苦,师资匮乏,我既担任授课教师,还负责学籍管理。我和黄月清每学期各讲授一门法律业务课程,教完一届学生,我们每人至少要讲授六门课程。更大的考验,是需要不停地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每学期需要两次往返省城参加教学研讨会,期末还要到其他州市参加循环监考,当时从德宏到省城昆明单程超过800公里,去其他州市监考也只有蜿蜒盘旋的崎岖山路,一眼望不到头。每趟出差,在班车上颠簸两天是常态,个中艰辛,难以忘怀。

1992年秋季,我在昆明参加研讨会后,回程时因连降暴雨,多处山体滑坡和公路塌方把班车逼停在一处半山腰上。当时还没有手机,无法跟家里取得联系,我就这样在车里静静地望着,望路通,也望归家。这一天是中秋节,客车里没有团聚的欢笑,没有满桌的佳肴,更没有头顶明月,有的只是弥漫的焦虑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三、坚守:课堂内外与硕果

教学,对我这个刚出校门的新手而言是全新的挑战,面对的学员大多从事审判工作多年,有的还是部门领导甚至是院领导,所以接到教学任务时我既欣喜又倍感压力,唯有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主动学习,向同事请教,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案例,还翻出在西南政法学院读书时的课本和课堂笔记进行对比,力求讲课深入浅出,在批改作业时提炼共性问题,课后集中解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学员们的刻苦与坚韧,常常成为支撑我的力量。记得1994年7月,一名1991级女学员临产在即,却仍然坚持来业大分部集中复习考试,就在考试的前一天上午,这名学员出现早产迹象,下午就在医院顺利分娩。分部领导劝她休息,过后再参加补考,但她坚决要求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要跟同学们一起毕业。经特批同意,该学员在病房同步完成了考试,最终顺利毕业。

这份师生同心、教学相长的付出,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1985年业大创办时,德宏州两级法院干警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5%,其中法律专科以上学历仅占4.2%。经过德宏分部以及全体业大人十余载的艰苦耕耘和不懈努力,2000年,德宏州两级法院干警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到76%,极大地改变了全州法院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我也有幸被授予“优秀教师”的称号,这张小小的奖状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那段峥嵘岁月里用汗水与信念浇灌出的法治幼苗,是我们作为边疆法治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共同书写的历史答卷!

四、烙印:学习的力量

从讲台到审判席,从青丝到华发,这段岁月赋予我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受用终生的习惯。2016年,云南省启动司法改革试点法官入额考试,已经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我决定报名参加,身边不乏善意地劝告:“快退休了,何必再辛苦一场?”为了不留下遗憾,我作为全院年龄最大的考生走进考场,最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通过考试。时任德宏州中院院长的马真荣赞叹:“毕竟是当过业大老师的人,底子就是厚。”2024年,在人民法院工作整整37年,我光荣退休!

五、回信:致敬与期许

2025年,国家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40周年。回望来时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从业大到学院,这是几代法律教育培训工作者艰苦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法治建设阔步向前的生动缩影。

我为自己曾是业大这棵参天大树上一片小小的叶子,为边疆法治人才的培养贡献过一份微薄的光和热,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我的青春,无悔地献给了边疆的审判席和业大的三尺讲台。当年那些在烛光下、书桌旁刻苦攻读的身影,那些从业大走出的基层法院人,如今已成为支撑共和国法治大厦的坚实基石。每每念及,所有的艰辛付出都化作了心底最温暖的慰藉。

未来,我希望能以“银发学子”的身份重返学院,追寻我们共同书写过的1988。

作者:李顺芬(作者曾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纪检组组长)

见习编辑:姚瀚|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马欣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