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红高粱》与《生万物》,只隔一百亩地,却是两道天壤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03:46 2

摘要:《生万物》剧组花了重金下了功夫,在山东、吉林的田里走了那么多趟,连庄稼都从春种到秋收实打实种了200多亩,却终究也没能逃脱“烂尾”的质疑。

《生万物》剧组花了重金下了功夫,在山东、吉林的田里走了那么多趟,连庄稼都从春种到秋收实打实种了200多亩,却终究也没能逃脱“烂尾”的质疑。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红高粱》。

同样是写土地、写农人、写女人的命数,张艺谋的高粱地像是一锅火辣的麻辣烫,连空气里都逼出一股生猛。

相较之下,《生万物》更像是一坛盖着绒布的温水。

“工匠”造景,空留一声叹息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万物》在画面和取景上很舍得下本。

土坯房、黄土地、秋风里的麦浪,这一切都令城里孩子们好奇,让上了年纪的观众眼角湿润。

可一旦摄像头拉进,一切就都变了。

银子,佃户家的女儿,本应活在土地边上,掌心全是老茧。

可她举止间那点“玛丽苏”的劲,更像是个偶像剧中误落田间的灰姑娘。这样的人设,若真扔进山东土地里,怕是一集都撑不了。

银子的本命,原著作者写得再清楚不过了:不是嫁入豪门通过婚姻跨越阶级,而是像“牲口”一样被父母变相卖给了地主,夜夜小心翼翼讨粮吃。

然而,剧中的她却被改编成了“逆袭女主”,如此观众该靠什么代入?

甜宠、逆转、阶级跃迁,或许能让年轻观众磕一磕,可剩下呢?剩下的只是消失的现实。

或许,这就是像网友说的,“还是钱养人。”

但,钱买不来命运的宽宥。

“戏精”撞上泥土,最后都成了流星

《生万物》里的绣绣,是另一个脱离了土壤气的角色。

杨幂的表演,的确是能让人记得住的——一身红衣站在雪地,大风里泪水迷了脸,倔得让人心颤。

但,她的命运设定太干净了,有些过于“圣母心”。

明知骨头里打着旧社会的烙印,自己的生活也足够苦了,却又偏要对他人温柔以对。

时代再残酷,戏剧也必须诚实。

相比之下,《红高粱》里的九儿、余占鳌,就是“泥里带血”,咬一口都是生猛的疼。

在高粱地里奔跑时,他们的爱情是沾着土的,是带着命运重负的,不给自己留一丝侥幸:

“那年我十九岁,骑着高车进了余占鳌的家。”开场就是命,没有铺垫直接入局。

九儿的命不是一个女人的命,而是所有被裹挟进时代、被土地吞吐的命。

她得和男人、家族、土匪、日寇死磕,把头颅压在时代的碾子下,还得咬牙微笑。

张艺谋用镜头,将高粱地拍成了能把人心剥开看的江湖。

从主角骂人、喝酒、耕种、死磕,到观众跟着一起流汗流泪,那戏是“泥点子”和“草籽”糊脸的真实感。

再回头看《生万物》,所有的苦都是擦了防水眼影才能流的泪,所有的挣扎都像旁观别人的人生。

表面写土地,实则离土地最远。

从土地长出来的人,命是“粘的”,情绪是“滚的”

为什么《生万物》的大结局,观众说“感动是感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想,缺的是“根”。

这部剧拼命追求场景复原、烟火气,但最后并没让“土地与人”真正扎根。

编剧更在意情感线是不是顺,人物是不是好嗑,而不是家族、血缘、土地之间的纠缠与博弈。

土地只是背景板,不是灵魂。

“祖上种地种出来的规矩,和做生意、做交易、做人情,全都扎在人骨头里。”

《红高粱》把高粱酒、田地、稗草、女人的嫁衣都揉成一团,结成网,勒住每个角色的脖子。

土地不是“风景”,而是“命”。

九儿、余占鳌因土地相识、因土地死别,这才有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血性和韧性。

《生万物》为什么会“烂尾”?

不是演员怠工,也不是制作不用心,而是“故事本身就不粘人”。

并不是每一句“生于土地、死于土地”都能像《红高粱》那样穿透观众的脆弱。

为什么一部能伤人,一部只会润喉?

所有创作者都在回避一个残酷真相:农村戏要想打动人,不能怕脏,更不能怕痛。

《红高粱》敢于拍死、拍破、拍到极致:土腥风、乱世情、族群兴衰都拿命去带。

反看《生万物》,却选择了安全路线——“甜宠+励志+疗愈”,三合一,谁都不得罪,谁也不会难受。

可最多做到了“润一润嗓子”,很难再“拍晕你从沙发上掉下来”。

谁让它在资本的温室里长大,还指望它能走泥巴路,破霜冻,顶烈日?“饮鸩止渴”的短视带来一时热闹,却无法根治国产剧的虚浮沉疴。

只有让人“疼了”、流了汗、哭了骂了,观众才会记一辈子

这是《红高粱》的厉害:它用镰刀收割记忆。

它让你忘不了九儿的笑,忘不了高粱地的血,忘不了家族里“每一步都嵌进了黄土地的脊背”的重。

《生万物》再怎么精致,活得也只是“明信片”那一瞬的美。

有时候想,文学和影视本身就该是“掰玉米掰出泡”的活计。你怕伤手,终究也碰不得灵魂。

看完这两部剧,我只想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愿下一个生于土地的故事,能让我们再疼一次。#生万物#红高粱

来源:洛子帅品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