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文学中有一个很火的“嫂子开门,我是我哥”段子,这种桥段一般会被用在恨海情天的替身文学中,颇有狗血噱头,让读者一边骂狗血一边上头。
网络文学中有一个很火的“嫂子开门,我是我哥”段子,这种桥段一般会被用在恨海情天的替身文学中,颇有狗血噱头,让读者一边骂狗血一边上头。
如今,悬疑剧《目之所及》把“嫂子开门,我是我哥”拍了出来,但给到观众的没有狗血只有高能,当替身文学进入犯罪文学,味道大不相同。
《目之所及》剧情围绕曲桐(王子文饰)、苏牧心(罗晋饰)这对夫妻展开,故事开局,苏牧心便突然失踪,他的情人施悦哮喘发作死在家中。
由于施悦家中证据显示其病发时有他人在场,以周密(余男饰)为核心的警方团队便推断施悦很可能是被害身亡,失踪的苏牧心成为核心嫌疑人。
为了抓到苏牧心,警方紧盯曲桐,却发现这对夫妻之间关系相当复杂,案件相关人员亦有着跨越多年的纠葛,“一对”情侣,三个家庭,错综复杂……
夫妻、出轨、小三,这些元素砸下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感情纠葛,无论渣男失手杀掉纠缠不清的情人,还是妻子复仇杀死小三。
甚至夫妻联手为女儿“报仇”,似乎逻辑都能讲得通?警方最初的侦查方向,也是从曲桐包庇嫌疑犯苏牧心入手的,但三角恋基础,案件便不基础。
曲桐与苏牧心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出轨和女儿之死两件事。
两人婚姻早就貌合神离,女儿的去世成为压垮曲桐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让害死女儿的丈夫伏法,她一度报警控诉苏牧心家暴,却因伪造证据被认定诬告。
伪造证据,就能证明没有家暴吗?
并不能。
反转随后而至。
在曲桐视角,观众可以看到家暴确实存在,只是苏牧心过于狡猾,在他的控制与父母的“不信任”中,曲桐逐渐崩溃,被视为接受不了女儿去世的疯子。
为了走出疗养院,曲桐不得模仿丈夫的言行伪装自己,重新跟他做一对外人眼中“恩爱如初”的夫妻,但内里的关系,早已扭曲变质。
当犯罪有了家庭和感情的包裹后,受害者不仅自证难,往往讲真话也无人信,女主自保的方式反而是采用加害者擅长的谎言与伪装,何其讽刺。
看到这里,似乎是很爽快的绝望主妇复仇剧本。妻子伪装归来杀小三灭渣男,为自己和女儿复仇,然后把嫌疑转给“失踪”的丈夫,完美闭环。
但若悬念在此收尾,就有点常规了,于是编剧给出了本剧最大也最具噱头的反转,人们眼中的苏牧心并不是真正的苏牧心,他顶替了哥哥的身份。
与此同时,曲桐、苏牧心、施悦三人之间的纠葛也深入剥开,他们之间恩怨的起点原来不是出轨,而是一场曾经没有被人们重视的校园霸凌。
这边是双胞胎兄弟顶替身份的人生重创,那边是受害者为了摆脱迫害成为制造一个新受害者的霸凌,当两条线重合之后,恶意在扩大,悲剧也在扩大。
更多反转随之而来。
当观众以为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女性复仇时,却发现它是受害者们的自救,当观众为受害者的自救揪心时,更多真相被剥开,更多复杂的人性与感情被推到台前。
他们共同造就了故事的层层反转,每一层反转,都在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悬疑剧所需要的烧脑与戏剧张力,在这部剧里给了观众绝对高分的体验。
烧脑的追剧体验、高能的反转,是悬疑剧专属魅力,但多数优秀悬疑剧所呈现的案件,不会纯粹的为“好看”而让人犯罪,而是借案件呈现一些问题。
《目之所及》剥开了看似“情杀”的案件表象,你会发现恶的源头很微妙。
苏牧心和曲桐的悲剧人生,导火索来自少年施悦的报复,因为仇恨比自己优秀、又与苏牧心相互喜欢的曲桐,她将苏牧心误当成曲桐重伤至失明。
自此,苏牧心的人生被顶替,曲桐的人生掉进一个疯子的陷阱。
但当三个人背后的成长环境被揭开时,你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与沦陷,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东西,所养成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曲桐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从假苏牧心手中逃出。
在两人重逢交往后没多久,曲桐便发现那个曾经爱她的善良初恋“变了”,伤心挣扎之后,她决定结束这段恋爱。
然,曲父曲母为了企业利益逼迫女儿与假苏牧心结婚,曲母沈静(陈瑾饰)明知苏牧心有假,仍旧帮助苏牧心演戏,消除了曲桐对苏牧心的怀疑。
两人结婚后,假苏牧心越来越让曲桐感到陌生,他变得自私残暴、滥情出轨,不仅将曲桐打得遍体鳞伤,还间接害死了两人的女儿。
可曲家父母并不相信女婿出轨害死外孙女,也不相信女婿家暴女儿,他们视女儿的反抗为“耻辱”,将女儿关进了疗养院,以求她能“听话”。
父母的“背刺”,其实才是真正压垮曲桐的那根稻草,彼时,她已无人可信。而在此之前,在更早的学生时代,沈静的打压式教育亦造成了曲桐的成长阴影。
在郝美丽(施悦)污蔑曲桐霸凌自己时,沈静表面维护女儿实则只想息事宁人,因为她内心永远带着“女儿要学坏”、“女儿给自己丢人”的偏见,认定女儿有错。
孩子对父母天然依恋,孩子与感恩父母对自己的抚养照顾,可孩子同样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沈静的打压教育让曲桐越来越害怕母亲的失望。
可母亲,似乎总在失望。
那种以爱为名的失望,裹挟了曲桐半生,亦是她悲剧婚姻的推手。
同样的偏激教育,也存在于施悦母女身上,施母在感情上是沈静的对照组,她永远会直白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永远会无条件站在女儿这一边。
可她的爱,又跑向了溺爱的一方。
施悦污蔑曲桐霸凌时,施母不讲逻辑一味只听信女儿的话,施悦“杀人”时,施母选择包庇维护,极度的溺爱换来了极度的偏执,最终葬送了女儿的生命。
曲桐与施悦,原本都是优秀的少年,但一个被打压教育折断了翅膀,一个被溺爱纵容了自私偏激,这些不是他们人生悲剧的全部原因,却让她们走向了悲剧。
打压与纵容,控制与溺爱,每一种的底色都是爱,可每一种爱的底色都埋藏着雷,即使看多了探讨原生家庭的作品,也仍旧会为剧中扭曲的亲情感到唏嘘。
高中时代,当郝美丽(施悦)转到新学校时,应该没想到会遇到校园霸凌,当曲桐和苏牧心看到郝美丽被霸凌时,应该没想到他们的人生会被改变。
最初,只是一群男生的“恶作剧”。
这份“恶作剧”甚至没有留在他们的记忆里,也可能只是他们随口的一个谈资,可造就了一个痛苦偏激的施悦,一个失落的曲桐,一个失明的苏牧心。
三个人的人生彻底错位,悲剧开始倒计时。
沈静协助女婿欺骗女儿时,最初的想法从某方面来看可能跟那些男生差不多:不就是(女儿)被骗一下吗?甚至,她可能还觉得自己给女儿找到更好的生活。
可一个能冒用兄弟身份,一个为了财富欺骗女生的人,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当一个给岳父母“打工”的女婿呢?与虎谋皮,终将被反噬。
沈静眼中不值一提的“骗一骗”,差点骗垮了女儿的一生。
施母当年被女儿喊到学校给自己撑腰时,除了对女儿的信任与爱,或许也抱着一个想法:即使冤枉了这个女孩又有什么关系,我女儿出了气更重要啊。
亦如后来她包庇女儿犯罪,包庇女儿当第三者。
自己的女儿最宝贵,别人的孩子会不会受委屈进不了她的眼。
她和施悦都没有把矛头指向真正霸凌施悦的那群男生,而是抓着弱者曲桐不放,除了自以为是的判断外,何尝没有“对付她性价比更高”的念头?
可事实证明,那一丝盲目的恶意,并没有那么简单消失。
作恶者眼中“微不足道”的小恶一点点集成大恶,毁掉了三个家庭,可当大恶爆发时,小恶的始作俑者可能都不会承认自己的罪行。
“勿以恶小而为之”,千古印证的道理,从来不是虚话。
整体来看,《目之所及》悬疑的部分反转够给力,案件所探索的恶之源头又有现实思考意义,在2025年的悬疑剧里,它值得一个高分。
不过,这部剧也有瑕疵。
或许是三个核心角色的原生家庭都太压抑,编剧给警察周密也加了家庭线,且结局处理上明显走了包饺子路线,另一边曲桐父母的行为动机也并没有处理的那么自洽。
“包饺子”式结局一定程度上降了本剧分数,但瑕不掩瑜,没有到前面几部悬疑剧那种大烂尾的地步,扣掉结局一分之后,仍旧是今夏亮眼之作。
来源:七话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