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不饱的年代里,绣绣她们要的是活下去,观众却只想着爱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1 21:34 2

摘要:或许看这部剧的观众都是冲着杨幂去的,大概女性居多,所以大家都在讨论剧里的几个女性谁最幸福?谁的爱情更值得?

《生万物》大结局好几天了,全网还在热议,这部剧就像一杯红酒,初尝不觉咋地,却后劲儿十足。

或许看这部剧的观众都是冲着杨幂去的,大概女性居多,所以大家都在讨论剧里的几个女性谁最幸福?谁的爱情更值得?

估计绣绣和银子她们知道的话都要气笑了,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山上的野菜都被挖没了的年代,她们只想着努力活下去,剧外的人却关心她们有没有嫁给爱情!

我个人觉得,《生万物》虽然有杨幂、欧豪、蓝盈莹等偶像明星主演,但这真不是一部偶像剧,剧里的人更没有一个嫁给爱情。

先说绣绣。

都说绣绣嫁给封大脚是嫁给了爱情,我很奇怪,剧里哪一段提到绣绣爱大脚?

绣绣和费文典青梅竹马,门当户对,从小就定了亲,早就应该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费文典要去城里上新学,所以婚期推迟了三年。

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两人经常通信,心里尽是缱绻情话,费文典在失去绣绣后经常拿出那些信边读边流泪。

绣绣从马子窝逃出,在封大脚家里不管是做梦还是生病发烧,嘴里喊的都是“文典”。

在大脚要去找费文典来娶她时,她并没有拦着;在大脚敲锣打鼓来娶她的时候,她误以为是费文典,心里更是掩不住的喜悦。

大脚很清楚绣绣即使嫁给了自己,心里却一直装着费文典,所以他才去找费文典,所以他才一直不强迫绣绣跟他圆房。

大脚真爱绣绣倒是确凿无疑的,在得知绣绣要出嫁时,他在天牛面前喃喃自语:“俺这心里堵得慌!俺一直喜欢的绣绣要嫁给她的费文典了。”

即使大脚跑到马子窝救了绣绣,绣绣感激,一直说要谢谢他,却没有上演“无以为报,以身相许”的桥段,就是因为她根本不爱他。

她嫁给大脚,有两点原因:一,和她爹赌气:二,她看出来大脚爱她,一个被马子坏了的女人(虽然没有),嫁给一个能为她舍命的人是最好的选择。

据说原著里更狠,绣绣确实是因为被马子坏了,走投无路,逼不得已才下嫁给残疾青年封大脚的。

这里面真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女人为了活下去的选择。

再说银子。

银子和铁头从小要好,铁头天天把“娶银子”挂到嘴边,即使他娘极力反对、即使费大肚子看不上他、即使他穷得根本娶不起媳妇儿,他却一直把“娶银子”当成自己的伟大理想。

为了这“理想”,他用头撞大脚家的石头院墙,去找费左氏闹事儿,去参加农会“斗地主”!

但是银子真爱铁头吗?未必然!

铁头每次偷了家里的粮送给银子,银子并没有多么欢喜,更没有感激,甚至有些看不上,有时候宁愿去挖野菜,也不想要。

当然这里面有铁头娘天天骂她的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她对铁头并没有铁头对她那么大的热情。

虽然她在嫁给宁学祥之前把第一次偷偷给了铁头,但这里面包含的不是爱,更多的是一种赌气。

她想要把和宁学祥的婚姻交易变得对等一些,既然你是一个糟老头子,我也不会为你守住完璧之身。

另外,这里面还藏着银子的一点儿小心机,她知道铁头是个愣头青,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如果她真的嫁给宁学祥,铁头保不齐会去她家闹事儿,去跟宁学祥拼命。

所以她把第一次给了他,是要稳住铁头:毕竟我爱的是你,我嫁别人是被逼的。

至于宁学祥那里,银子吃准了这个老头子稀罕的不仅是她的年轻貌美,还有她的倔劲儿和小性格,她料定了自己这匹小野马会降服这个老马夫的。

最后说苏苏。

就像费文典说的,苏苏纯粹是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因为姐姐被马子绑架,她被亲爹逼着嫁给了自己的姐夫。

此时的苏苏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虽然剧中没说她的年龄,但是看样子也就十五六岁,再说她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上有爹娘,下有哥姐,她一直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心思单纯。

所以根本想不到嫁了就是嫁了,哪还有“换回来”的道理。

后来,因为费文典参加了共产党,苏苏觉得他“有男人味”了,也因为她知道姐姐和他是绝不可能了,她试着去爱费文典,文典也对她渐渐有了感情,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们终于会幸福的时候,费文典却死了。

苏苏的爱情也跟着死了,她和郭龟腰在一起,与其说是因为相爱,不如说是两个孤单的人报团取暖罢了。

苏苏虽是财主家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在那个名节大如天的年代,一个大户人家的寡妇想要改嫁,是很不容易的事,甚至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苏苏是不讨厌郭龟腰,但是她喜欢的是他的俏皮话和带来的新鲜货物,而不是他这个人。

苏苏自始至终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她的选择不过是为了后半生有个依靠,不会活成另一个费左氏。

原著里更炸裂,苏苏是一直住在费家,郭龟腰不过是个无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一个善于撩拨,才搞在了一起。

费左氏发现了他们私通,觉得玷污了费家的门楣,怒火中烧,下毒害死了他们。

至于说绣绣娘、大脚娘、费左氏等老一辈的女人,在结婚前连丈夫的面儿都没见过,更何谈爱情!

爱情啊,一直都是奢侈品,只能活在童话里。

来源:静看春秋与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