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情搁现实里简直比小说还魔幻,但细看下来真的跟《大明王朝1566》里那位装疯卖傻的杨金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身处权力漩涡,同样用“疯癫”作为生存手段,现实与历史的剧本,居然如此相似!
话说石厅长发疯这件事有结果了吗?
最近又看了一遍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个角色叫杨金水,这个角色不得了啊,号称大明物理学家。
他的那句“有些东西不上称,没有四两重,可要上了称,一千斤都扛不住”被网友们调侃为与薛定谔的猫齐名的杨金水的质量。
而且这个人可能过度沉迷于大明物理学,最后还疯了。不是真疯,是装疯。
这个剧情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作家圈事件,《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石悦石厅长被传“疯了”。
传闻中,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副厅级干部,因“猥亵女领导、殴打男同事”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剧情搁现实里简直比小说还魔幻,但细看下来真的跟《大明王朝1566》里那位装疯卖傻的杨金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身处权力漩涡,同样用“疯癫”作为生存手段,现实与历史的剧本,居然如此相似!
我们先说说作家当年明月吧。本名石悦,27岁写《明朝那些事儿》爆红,版税狂揽4000万,从海关小科员一路飞升到上海副厅级。这经历堪称“开挂人生”,妥妥的“人生赢家”。
然而,就在仕途巅峰期,突然传出疯了的消息,还伴随各种离谱传言。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啊。
但所有看似不合理的东西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当年明月的不合理现象,合理动机还没找到,但杨金水的不合理发疯,合理的解释却是明明白白的。
毕竟,在《大明王朝1566》中,杨金水作为江南织造局一把手,深度参与毁堤淹田、贪腐大案。
当海瑞查案逼近真相时,他只能装疯了。毕竟再往上查,那就要查他可亲可敬的老祖宗了,查到老祖宗,再往里面深挖一点,那就要到大明万寿帝君头上了。
这可不是一个大明物理学家能担待起的,毕竟科学家是人,而上面的一个是不死老王八,一个是天上至高神。
所以他只能疯了。
用“屎尿满身、不言不语”的极端方式切断线索,最终保全性命。这波操作,堪称官场教科书级别的自保指南。
了解到杨金水的发疯动机,我们再来看看当年明月。从网友爆料看,他因工作压力、创作瓶颈、家庭问题导致精神崩溃,被送进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精神病院)。
但细品传闻,你心里会不会也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一个写透历史、深谙人性,而且很早就说自己近乎参悟了天道的人,真的会毫无征兆地疯吗?
是不是他也跟杨金水一样,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这件事,即便是他已经到了人民的名义里面祁同伟的级别,依旧无能为力,只能靠发疯才能保全自己?
其实细看当年明月和杨金水,本质上都是文人入仕的典型。一个靠写历史小说爆红,一个在深宫浸淫多年,两人都带着文人气质闯入权力场。然而,文人理想与官场现实的冲突,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尽帝王将相的权谋,现实中却是个执拗的人。采访中他曾说:我大学时独来独往,觉得周围人都奇怪,后来才发现自己才是怪人。
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在体制内显然是高危属性。就像游戏里选了个独行侠职业,却硬闯团队副本,结局必然悲剧。
杨金水呢?作为司礼监吕芳的干儿子,他深谙官场规则,但骨子里也有忠义的执念。他可以对沈一石翻脸无情,却对干爹吕芳肝脑涂地。
浙江贪腐案爆发,他第一反应不是跑路,而是用装疯保护干爹,甚至不惜自毁前程。这种文人式的忠义,在权力场中显得格外悲壮。
当年明月的核心技能是写历史,擅长用幽默语言解构权谋。但体制内真正需要的技能是“平衡、妥协、听话”,俗称职场情商。
他的文字可以纵横捭阖,但面对领导修改意见时,可能就变成了甲方爸爸毁灭创作灵魂的灾难现场。就像让李白去写公文,苏轼去搞统计,才华与职位需求严重错位。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一生的。
杨金水则是个权谋高手,精通官场潜规则。他懂得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强硬(如处理沈一石),什么时候该示弱(如装疯)。
他的技能树点满了“察言观色”“见风是雨”“装疯卖傻”等官场必备技能。但装疯这种终极技能一旦使用,就意味着游戏进入“生死存亡”阶段,代价极其惨痛。
当年明月和杨金水的疯癫,本质上都是权力博弈中的无奈选择。他们用极端方式,向系统发出求救信号,甚至是一种终极谈判策略。
杨金水装疯时,嘉靖皇帝明知他是装的,却选择配合,让他去道观“养老”。这不是仁慈,而是默认了他的投降协议:你不再威胁我的名声,我给你留条命。
这种默契,就像职场中常见的体面离职——员工主动背锅,公司保留颜面,双方达成利益平衡。
当年明月若真如传闻所说因压力崩溃,他的疯癫或许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我扛不住了,你们别再逼我了。
体制内讲究稳定,一个精神崩溃的员工,比一个刺头员工更安全。就像游戏里挂机的玩家,系统不会踢你,但你也失去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杨金水装疯后,所有线索中断,海瑞查案陷入僵局。他用沉默构建了最坚固的防线,就像黑客用拒绝服务攻击瘫痪系统,让对方无从下手。
当年明月事件中,各种传言满天飞,但本人和官方始终未回应。这种沉默反而制造了信息迷雾,让吃瓜群众陷入他到底疯没疯?是真疯还是装疯?的争论。
真相越模糊,对当事人越有利。就像互联网产品用灰度测试试探用户反应,石厅长的疯癫或许也是一种“灰度生存策略”。
如果把官场比作一个RPG游戏,杨金水和当年明月都是“玩家”。他们的技能树不同,但都面临同一个终极BOSS——权力系统的规则。当主线任务失败时,装疯就成了SSR级保命技能。杨金水用了,成功通关;当年明月若真用了,或许也能暂时脱离险境。
在游戏中,NPC的生死由系统决定;在现实中,个体的命运由权力结构掌控。当年明月和杨金水,不过是权力游戏中的两个“高级NPC”,他们的“疯癫”剧情,实则是系统设定的生存脚本。
作为一个吃瓜吃到自己喜欢作家塌房的人,我忍不住代入当年明月的视角思考:如果我是他,面对职场压力、创作瓶颈、家庭问题,会如何自处?
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装疯卖傻,而在于提前退出游戏。就像徐霞客放弃科举,用双脚丈量山河;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
当年明月若能早日在仕途与创作间找到平衡,或许就不会陷入今日的困局。
但现实没有如果。他的经历让我明白:在权力场中,清醒是原罪,疯狂是保护色。
杨金水装疯三年,保全性命;当年明月若真疯了,或许能换来喘息之机。这种生存哲学,虽显悲凉,却是真实世界的残酷法则。
最后,用当年明月书中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在体制内挣扎的人:“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只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喜欢的方式”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中的杨金水,在清醒与疯狂间摇摆,在妥协与坚持中挣扎。
但愿有一天,我们能像徐霞客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而不是在权力的迷局中,沦为又一个装疯的悲剧角色。
来源:听历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