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宫御膳房的旧照片,头一次看,我还真有点愣住。都说龙椅后厨该金碧辉煌,结果照片里——地上都不见瓷砖,炉灶歪歪扭扭。说实话,这“皇家气派”放到我们现在人的眼里,看着也就跟哪家老院里的后厨差不多,顶多更宽敞些。你要说那是曾经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吃饭的地方,我心里第
故宫御膳房的旧照片,头一次看,我还真有点愣住。都说龙椅后厨该金碧辉煌,结果照片里——地上都不见瓷砖,炉灶歪歪扭扭。说实话,这“皇家气派”放到我们现在人的眼里,看着也就跟哪家老院里的后厨差不多,顶多更宽敞些。你要说那是曾经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吃饭的地方,我心里第一个反应都是:怎么可能?皇家御膳房,怎么那么破?
可照片就是证据。事是一回事,人的脑袋又是一回事。咱们总习惯拿现在的审美去想过去的事,甚至再往心里加点滤镜。谁都是啊,看着清宫剧里的白玉碗青花瓷,感觉后厨至少得一水儿雕花屏风、雕龙画凤的碗柜,连顶上的吊顶都得有个暗金边。不然怎么配得上“御膳”这两个大字?
可那会儿到底是什么样?拿大太监李莲英的话来说,皇宫里什么都是规矩、面子。可有时候面子到底能顶多少?就说这张照片,拍的时间是溥仪刚被赶出宫那会儿,御膳房其实都已经废了好多年。说白了,就是沦为没人的角落,剩下的只是旧影和灰尘。哪怕曾经多风光,日子一久,什么也剩不下。照片上的灶台有点塌,墙皮在脱,锅碗瓢盆也没几个看上去像“御用”的班底。
咱们闲话一句,旧时皇家的厨房到底长什么样?劝大家别被影视剧骗了。清朝那时候,也就刚有照相机没多久,进宫拍环境照是稀罕事儿。大多数照片都是拍人,能留下御膳房的模样,基本上就是时代最后一抹余光——那也是清末民初,皇室一天天走向暮色的时候。摄影师带着机器进宫,说不定也是踩着说好的规矩,悄悄搞出来这张照片,谁管厨房怎么样,反正没人再用。
至于餐桌上的排场,可能比我们想得都朴素。读过溥仪自传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最后的“皇帝”,每天还是开十几口菜,一样一样排满了桌子。有些菜,前一天剩下、第二天接着摆。什么鸡鸭鱼肉,规矩是菜式齐全,香不香、热不热,倒没人真在乎。你说这是什么生活?一屋子的冷盘,只为了让场面撑得住皇家的脸面。人也没法真吃下去,可规矩却一杠杠都不能少。
这让我琢磨起皇宫里那些“规矩的人”——太监、厨师、宫女,各有各的活法。御膳房里的师傅,技艺再好,到了末世,能干什么?好比那些照片里的灶台,曾帮皇帝做出一桌好菜,最后只沦为一堆破木头和冷砖。皇家毕竟是人间,不是仙宫,哪怕顶级的面子,一旦没人维持,瞬间就塌下来了。那感觉挺让人唏嘘。
其实,人和地方都一样。你站在破落的御膳房,再回想乾隆吃饭时的气派,肯定有点恍惚。谁能想到,曾经金殿里的一切,转瞬就成了别人口中唏嘘的废墟。人也是,说是风光万丈,不过是一桌菜的气派;日子过得沉了,什么礼制也抵不过孤单和落魄。溥仪最后的自述里,那点无奈也是很真的:菜摆得好,可没人敢多吃;场面撑得住,肚子却撑不起来。
说到这里,难免又想起祖辈的厨房。我们家老房的柴火灶,也是破破烂烂的,偶尔能在灶台下发现几块青花瓷碎片。没准哪一块就和御膳房的曾用物一个祖宗。这种小小的联系,让人多少觉得——无论是什么身份,到头来都要面对生活的琐碎。你出身再高,吃饭的地方最后落得的命运也许都是一样:荒废了旧物,走完了一代人的故事。
我总觉得,故宫厨房的旧照里,藏着两种时光交错的寂寞。一种是曾经的辉煌慢慢消退,另一种是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回望过去,多少有点不忍心。其实,生活里也常有这样的画面,对吧?你拼命维持场面,可到最后,场面又能给你留下什么。规矩和体面,也就维持在那个年月而已。改朝换代,富贵穷通,不过是寂寞一场。
偶尔还会琢磨——假如那时的御膳房能透出今天的气息,会怎样?是不是灶台依然破得差不多,锅碗瓢盆摆得还是那么杂乱?还是说,根本没人再在意这些旧处,重要的只是那些消失的日子。照片留下来的,只是昨天的一个影子,没人能活在那张影子里。可人心总要找点东西寄托,哪怕是破旧的厨房。
到头来,故宫的御膳房,不过是一处记忆的壳子。我们站在外头看,总觉得不真实,其实每一砖一瓦都曾有人在里面忙碌过、活着、吃饭。等到风光不再,剩下的只是一堆老照片和一屋子的旧规矩。或许,这是所有“皇家气派”的最终命运:人都走了,场面散了,只有灰烬和回忆。
想到这里,心里莫名有点酸。那些菜比不上热度,可面子却不能少。明明是太平盛世余晖里的一间厨房,到头来和你我乡下的老屋也差不了多少。人都是要吃饭的,哪怕皇帝,也撑不了一生的热闹。真要追问下去,好像故事永远都说不完。你说,面子和里子,到底哪个才算“富贵”?
来源:花花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