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大阅兵前的争议之作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1 10:11 2

摘要:2025年8月,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套与爱奇艺同步播出,迅速以近10亿播放量和4.94%的高收视率成为“爆款”。然而,这部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的年代剧,却在一片赞誉声中陷入巨大争议:美化地主阶级、弱化阶级矛盾、消解土地革命合法性的质疑声浪,在社交媒体上

2025年8月,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套与爱奇艺同步播出,迅速以近10亿播放量和4.94%的高收视率成为“爆款”。然而,这部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的年代剧,却在一片赞誉声中陷入巨大争议:美化地主阶级、弱化阶级矛盾、消解土地革命合法性的质疑声浪,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尤其是当剧情与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形成时间重叠时,这场争议更被推向风口浪尖。

根据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生万物》,剧情围绕宁、封、费三个家族展开。然而,剧中地主宁学祥被塑造成“勤劳节俭、重视土地”的庄稼人形象,甚至在饥荒时“倒贴粮食”救济佃户,与历史档案记载的“佃户需将七成收成交租”形成鲜明反差。相比之下,贫农角色却多被刻画为懒惰(如封四)、自私(如费大肚子)或反派(如汉奸封腻味),暗示贫穷源于个人品性而非制度压迫。

更令人咋舌的是,剧中佃户女儿银子嫁给地主宁学祥后“拿捏东家”的情节,被历史学者批评违背史实——河北省档案馆《冀中农村调查》明确记载,民国时期佃户见地主需行跪礼,地租占比高达65%。这种“地主仁慈、农民懒惰”的叙事,被指消解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甚至暗示旧社会矛盾可调和,直接动摇革命合法性。

原著作者赵德发曾强调,作品旨在通过土地变迁展现沂蒙精神。然而,电视剧改编却大幅删减革命者杜春林的戏份,将其降格为背景板,转而聚焦地主女儿宁绣绣的“独立女性”成长线。剧中,宁绣绣在1930年代背景下教村民识字、改良农作物,被批为“现代价值观”的强行植入;而她与父亲宁学祥的“轻易和解”,更被指偏离原著现实主义风格,沦为“农村玛丽苏”式的人设崩塌。

网友犀利点评:“靠省吃俭用能当大地主?脑残神剧经典洗白!”“地主等于恶霸?《生万物》洗白地主之争,真没人在乎狗血的剧情设定了吗?”甚至有观众直言:“这是要否定革命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太明显!”

争议之外,更引发公众联想的是:《生万物》为何在成书30年后(1995年成书,2025年播出)才被搬上荧屏?是否与资本介入、舆论引导有关?

尽管央视解释称《生万物》因需为抗战献礼剧《归队》让路而临时调整排播,但网友并不买账。有人指出,剧中“地主仁慈”的叙事与当前某些势力试图淡化阶级矛盾、美化封建制度的倾向不谋而合;更有甚者质疑,资本通过塑造“温情脉脉”的地主形象,试图消解大众对土改和解放战争的认同,为历史翻案。

土改和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的核心篇章,其历史意义不容置疑。

《生万物》的争议,暴露出部分文艺作品在“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失衡。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更需警惕任何试图淡化革命、美化旧制度的声音。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艺创作必须坚守底线,当《生万物》被质疑是否用“人性复杂”包装阶级压迫,用“艺术创作”消解历史真相?

我们必须清醒:

不忘来时路,方能走远路!

来源:一堂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