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说看历史剧就是文青才玩的消遣?最近有部《走向大西南》横空出世,搅得评论区天翻地覆。有人追着狂夸,说这是主旋律的年度大片,人物个个带光圈;有人骂得狗血淋头,说这是在侮辱历史,演员装都装不像。你看,我一个爱看历史剧的,也忍不住嘴角抽搐,这戏到底是演给谁看的?
谁说看历史剧就是文青才玩的消遣?最近有部《走向大西南》横空出世,搅得评论区天翻地覆。有人追着狂夸,说这是主旋律的年度大片,人物个个带光圈;有人骂得狗血淋头,说这是在侮辱历史,演员装都装不像。你看,我一个爱看历史剧的,也忍不住嘴角抽搐,这戏到底是演给谁看的?
说实话,我偏爱这种近代题材。看着烽烟背后的人,从紧蹙的眉头到泥泞里的军靴,常常越看越想琢磨:历史冷冰冰的年轮里,到底藏着多少人的喜怒哀乐?每次追到剧情关键处,我都要扒拉文献,再看看老照片,力求在热血台词之外,找点真实质感。电视剧里一个狠角色,现实是不是也爱犯嘀咕?一个扮演大帅的演员,和史料中的原型味道到底隔了几里地?这些事,真是越琢磨越上头。
不过吧,看剧这事,我比较较真。花腔可以有,烟雾弹也不是不行,但有些底线不能踩——历史这玩意儿,真捏不得。你说把清末的讨袁军队硬塞进抗美援朝,能不让人笑掉大牙?更不必说把谁谁谁的身份、功劳往前一扔,下一秒改姓换名,这脸可就丢到黄河了。别说戏里主角亲临一线,史实里他可能那时正喘着气改报告。你说叫观众怎么信服?
尤其是解放大西南这段,时间又不远,许多白胡子老头都还能聊点当年旧事,留存的黑白影像就那么摆着。剧里编导断了条线,安排个奇情桥段,观众未必不买账;可真到关键节点人物的主次关系一改,历史味儿全没了。说到底,写历史剧不是写玄幻。虚构要标明,别糊弄人。
就《走向大西南》这部,我其实还没来得及看,满屏的评论也就当是听戏,谁唱高腔,谁拱火骂街,都不搭理。只想说,我自己那一套评判标准始终没变——先让真史和戏剧各归其位。有真料,才让人信。
说回到解放大西南。翻翻手头的资料,试图拼贴出那段跌宕的岁月。那时候的局势,说散就散,说乱就乱。家里老一辈提起,都咂舌,说那叫一个天旋地转。有点像现在社交媒体一夜推个新话题,风气一变,连邻里街坊都感觉天凉了。
中流砥柱,自然是那些部队的主帅和身后成千上万的兵。刘伯承、邓小平,二野的“灵魂搭档”,他们那种沉着冷静,在战场上叫人看着心里都稳。至今我还忘不了看到一张老照片。画面很简单,刘伯承背着手站在地图前,围着两个参谋,半个身影落进窗外灰蒙蒙的天色里。有人说,这人兵法用在桌子上,一根烟抽完,一个城市就改了姓。可我倒觉得,大帅未必没犯过犹豫。再神的统帅,也逃不过夜夜寂静时的自省:这样下去,山里那些逃难的老百姓,会不会饿肚子?仗打在地图上,实际却是尿湿裤脚,抢渡江河的兵和夜半奔波的家属。
那一年的西南,天高地远,山多路险。二野的队伍,从湘西杀进川地。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临上阵前,第三兵团的小伙,有几个偷偷从家里带了红辣椒。说是到了贵州,总要吃顿辣子好驱寒。前线打得苦,饭锅常常还搁灶台没热透,就又要催军号。说起来,现在四川遍地火锅店,那时候哪儿有闲心嘬筷子,可能端起来的都是野山菜和野菜粥。
第五兵团更狠,贵阳刚一解放,几天都不睡,直接北上泸州、宜宾。陈年往事里少不了混乱与误打误撞。听人讲贵阳巷口第一家传来歌声和口号时,有老太太吓得藏进后院,又鬼使神差地跑出来看热闹——“到底是打仗还是过年?” 有时候历史不是大炮轰下来的,是一盆凉水,一串烟火,和一场永远收不齐队伍的夜行军。
说到一野,贺龙那几下可不是盖的。湘音成谜,军帽一歪,他那个第十八兵团来的都是硬茬子。张祖谅、韦杰、刘忠,各领兵头军,每人行事都有点豪气。有士兵说,贺老总训话没人敢插嘴,说动真格绝不含糊。第七军、十九军,再加上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军,连续几百里防线慢慢推进。世事就是这样,表面静水深流,暗里一夜风云变色。兵至关山,军号响处,才知什么叫大军压境。
林彪、罗荣桓呢?这两位带着四野的大部队,一声不吭切进战场。外人都以为他们是北方老将,没想到翻过大山,也能适应南边那分湿漉漉的土地。第一次与一野、二野队伍合练,多少人一眼认不出对方,暗地里还较着劲,谁先打下桥头堡、谁先进城门。其实私底下互当对手,心里也是相识一笑,都是来敢死的。
地方游击就别提了,真正的土龙卧虎。你别觉得只有大部队才靠谱,很多小分队都是老百姓家的年轻后生,日头下拿锄头,晚上就背上长枪。打起仗来手脚不见外,还时常带几颗野果救急。这些零散的队伍慢慢长成风暴,也多亏了后勤婆婆、乡亲父老的添柴加米。
整个战役——从正式进军到彻底平定西南,硬生生只用了五十多天。史书里写得干脆利索,其实背后多少夜不成眠。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都在这个冬天,翻开了新的一页。国民党本想靠蜀道天险凭死守,一个猛子扎下去,全线梯次崩溃,只剩下遥远的路途和偏安一隅的叹息。
但这些历史,人们记得的始终不只是大人物名字。更是那些被泥水浸湿的袖口、失散童年的孩子、夜里还想着家中炊烟的军人。谁成就了史诗?未必都是传记上的元帅。有时候,是路边点燃一根枯枝火把的无名卒,是轻轻哼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老太太。
又说回剧——古今多少白描黑写,不管褒贬几何,历史终究是历史。它可以回忆、可以质问,却不能随意吞吐、虚构。那年那月,百姓的命也是命,将帅的荣光也是荣光。如今一纸戏本,一团争议,想要写活那份沉甸甸——多少还有路要走。
我们不知,下一部历史剧会是哪一道光,会照亮几个久远的细节。但只要拍的是人、写的是人,观众或许总会看进去,哪怕褒贬不一,哪怕在弹幕里为一碗真情吵一夜。历史啊,总归要留点真实与温度,留在我们不可复制的深夜和心头。
来源:端庄咖啡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