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史书中和柔退让的卫青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30 00:14 2

摘要:大将军卫青是马夫出身。剧中出场时汉武帝射杀了他的马,他颤抖着双手为马包扎着伤口,他愤恨地一遍又一遍大叫“汉朝没希望了没希望了”,这样倔强这样激动这样任性的卫青,全剧也就只有这一幕了。

虽然《汉武大帝》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至少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卫青。对我来说也就足够了。

大将军卫青是马夫出身。剧中出场时汉武帝射杀了他的马,他颤抖着双手为马包扎着伤口,他愤恨地一遍又一遍大叫“汉朝没希望了没希望了”,这样倔强这样激动这样任性的卫青,全剧也就只有这一幕了。

卫青对平阳公主未必没有感情,但无论平阳对他如何挑逗,他一直退缩一直避让,连抬眼看一下都不敢。他太清楚自己的身份了,太清楚自己的地位了,所以只能选择后退。

进宫后的他,更是没有时间去想那温柔多情的公主,他一心只愿报效朝廷,一心只想奋勇杀敌,他的志向此时恰如鸿鹄之志,没有多余的地方留给那位昔日的恩主。

后来公主主动提出下嫁,他也同意了。但我觉得卫青是一个很顺从的人,只要不是触犯了他的原则,很多事情他都可以顺从皇上的意愿,都可以坦然的接受,包括迎娶公主。成亲那夜,他看了半天的月亮,进了洞房后又说出了那些煞风景的话,第一遍看的时候只顾骂他不解风情,现在想想他的苦处我们又理解了多少。他对公主应该没有恶感,但这一场婚姻所包含的政治意味他也应该很清楚,也许他内心深处也是愿意的,但是作为这样一个淡薄名利的人来说,他心里应该是排斥这样的一种形式。娶了皇帝的胞姐,表面看是荣耀,但其实也是一种背负,有点像是被当成政治棋子来摆弄,身不由己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努力想保持和平阳的距离,努力想维持两个人以前的那种关系。他也许知道平阳喜欢他,但还不知道平阳是这么的喜欢他。所以他只是一厢情愿的表达着自己,而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平阳。

婚后,他们关系应该是蛮融洽的。虽然卫青常和平阳顶嘴,但我觉得他们此时已经是平等的了。在全剧中,卫青对谁都很宽厚,但就是对霍去病还会训斥几句,就是对姐姐还会抱怨几句,就是对平阳还会嫌弃几句,但这也正说明了他是真的把这些人当家里人看的。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平阳真的可以欣慰了。

当然剧中最能让人振奋的,还是卫青的七战七捷。离开了皇宫的卫青,走上了战场的卫青,完全脱胎换骨,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机智、果断、勇猛、坚毅、大气,拥有了作为一名优秀统帅所应具备的全部条件。霍去病打仗当然更带劲,但感觉更多的是凭着天份,别人是学不来的,而卫青的沉稳和平和更加可贵。

武帝中后期,开始抬霍压卫。于是我们就看着他的笑容越来越少,看着他的腰越弯越低,看着他每次说话前斟酌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着他的面容越来越苍老,看着他的神情越来越疲惫。我想他的心境应该是悲苦,然而在武帝和众人面前,他又不得不装作无事一样。甘泉救驾,交出虎符的时候,那种抬眼的神情是难以置信的震惊;武帝夸赞霍去病的时候,他只是习惯性的颔首,眼睛里所包含的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和武帝对弈时,一不留神说错了话,仓惶的下跪,头几乎要碰到地了,看不到他的神情,想来又不知道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呢。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转身回到宫里,就变成了这样。

《史记佞幸列传》说他“大将军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为有称也”。每每读到,虽然是太史公的铁粉,总是难抑心中愤懑。卫青虽然时刻小心,但从来也没有为了迎合武帝,而说出违心的话。就像那次武帝问他怎么看霍去病的战术,他说雷电不会击倒同一棵树,还是和武帝唱了反调。他虽然也因为不能被重用而无奈,但从来就没有怨恨过武帝,从来就没有怨恨过霍去病。看他到老了,依然可以说出“臣此心仍在沙场”这样的话,这十多年憋在心里的,真不知是怎样的一股无奈和哀伤。

对太子刘据,他满心疼爱,每次入宫都要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来。对霍去病,也是充满慈爱,小霍第一次上战场,他为他整顿衣冠,然后轻轻的说“不要跑太远”,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久。霍去病逝世的时候,没有拍卫青的反映,很遗憾,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伤心。刘据死的时候,武帝哀伤成那样,而我当时心里想的却是早已不在人世的卫青,他对太子的宠爱,比起武帝何止高出一千倍,现在武帝都已经这样了,如果卫青地下有知,不知道会难过成什么样。

李广战败而归按律当斩,是卫青救了他,纵使削为平民,也保住了命。决战时李广迷路失期自杀,他的儿子李敢将一切归罪到卫青头上,闯入府中将卫青刺伤,而卫青却没有告诉任何人,若不是霍去病得知后一怒之下射杀李敢,此事可能到现在也无从可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不但史迁看不起他,诗人嘲笑他,就连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也虚构了李广战死的壮举,卫青睹剑思人的情节。在我心中,两千多年的云烟飘过,难掩你,盖世风华。

来源:聚焦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