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经典剧《汉武大帝》中贾谊的千古第一阳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19:45 2

摘要: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贾谊的英年早逝是汉初的一大政治悲剧。贾谊见识卓越,有前瞻性,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谋士,汉武帝后来的推恩令,最早就由贾谊提出,如果贾谊不是33岁就死了,汉王朝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贾谊的英年早逝是汉初的一大政治悲剧。贾谊见识卓越,有前瞻性,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谋士,汉武帝后来的推恩令,最早就由贾谊提出,如果贾谊不是33岁就死了,汉王朝甚至中国的历史或许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贾谊18岁时就以能诵诗属书称名于世。21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为皇帝出谋划策。皇帝诏下议论问题,年轻的贾谊总是对答如流。不到一年,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由于贾谊在政治上主张改革,遭到当朝保守派权贵们的谤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几年后,汉文帝又召他回来。

贾谊回来后向文帝进《治安策》,《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为国为民长治久安提出的政治办法。西汉王朝历经40年的统治,经济有较大发展,政治也较稳定,贾谊却居安思危,清醒看到实际上潜伏的种种危机。他在《治安策》里说的“痛哭者一”,是指诸侯王割据一方,相继发生淮南王、济北王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削小诸侯领地和权力的措施。这应该说是切中当时诸侯坐大的根本要害。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此外,贾谊还指出了匈奴侵扰、抗外不力、世风侈靡、仁义不施等等弊端。所提措施,有的放矢;分析时势,有理有据。可惜文帝虽然欣赏贾谊却不能重用他,景帝重用的晁错虽然也主张减小王国的实力,但贾谊是儒家,主张用推恩令这样缓和办法,晁错刻薄寡恩,主张是严厉手段,结果激起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才采取了贾谊的意见。推恩令,又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受害”诸侯来说,推恩令的本质就是:看着别人在自己面前挖坑,明明知道坑里埋雷,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往里跳,甚至还有些迫不及待。

贾谊回来之后,文帝并没有跟他谈《治安策》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反而聊起了鬼神的起源。一直聊到夜半,孝文帝的兴致都没有丝毫衰歇。他越听越入迷,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坐席移向了贾谊。在会见结束之后,文帝感叹说:“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我以为自己已经超过他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是赶不上!”后人写诗感叹:“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实文帝对贾谊一直是非常欣赏的,之所以不敢重用,其实是因为时势所限。就在这次会谈之后不久,文帝把贾谊从长沙王太傅调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国是藩屏中央、保卫关中最重要的前沿阵地。梁怀王刘揖是孝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可见文帝用心良苦。但不久之后梁怀王刘揖意外堕马身亡,贾谊向文帝上书指出:面对着东方日益尾大不掉的刘姓诸王,虽然梁国刘揖无后,但皇帝应该把其他的亲生子调往梁国,否则齐、赵等诸侯将难以控扼。在贾谊的建议下,孝文帝将淮阳王刘武徙封于梁。贾谊的这一布局在日后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正是为梁国的金城汤池所阻,不能越而西进。最终师老兵疲,被周亚夫一举击溃。

《治安策》被主席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主席在说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常常提到贾谊。主席在读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写的批语里,还说他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古时的秦汉专家,是“英俊天才”。还把班固《汉书·贾谊传》,特别是该传所收的贾谊的《治安策》,先后推荐给田家英、陈伯达、胡乔木读。但主席也认为贾谊“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是指贾谊主张对太子的教育,应选天下道德品行都很端正的人与太子作伴,使太子“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前后左右皆正人也”,“不使太子见恶行”。这种教育方法,与主席一贯主张的,年轻一代要成为革命的接班人,必须到斗争实践中,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的东西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观点,大有不同。所以,他认为贾谊的主张“近于迂腐”。主席对他由于梁王坠马,自责“为傅无状”郁郁死去,深表惋惜,感叹地批注道:“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

来源:游客2176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