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被骂烂尾?张艺谋力挺的200亩麦田藏着真章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22:00 2

摘要:张艺谋一句“这才是土地的呼吸”,让《生万物》的收官争议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重量。这部被人民日报点过赞的农村剧,在央八创下今年黄金档收视峰值时,爱奇艺的弹幕里还飘着成片的“烂尾”吐槽。这种一半炸裂一半争议的撕裂感,倒让我想起剧组在山东章丘种下的那200亩麦田——春生

张艺谋一句“这才是土地的呼吸”,让《生万物》的收官争议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重量。这部被人民日报点过赞的农村剧,在央八创下今年黄金档收视峰值时,爱奇艺的弹幕里还飘着成片的“烂尾”吐槽。这种一半炸裂一半争议的撕裂感,倒让我想起剧组在山东章丘种下的那200亩麦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来都不是为了迎合谁的期待,只是按照土地的规律,慢慢长出自己的模样。

说起来,这剧最打动人的,恰恰是那些“没必要”的较真。为了拍宁绣绣红衣雪地那场戏,剧组扛着设备跑到吉林白山,零下二十度里,杨幂站在没膝的雪地里,哈出的白气在镜头里凝成雾,连睫毛上的冰碴都看得清。后来看幕后采访,她说那天冻得说不出台词,可导演就坐在雪地里等,说“这股子冷劲,演不出来”。还有那些散落在院子里的农具,锄头把上的包浆是道具组用砂纸磨了三个月才出来的效果,煎饼鏊子上的油垢,是真用了几十斤面糊反复烙出来的。这些观众未必会特意留意的细节,像泥土里的根须,悄悄把整个故事的真实感给扎稳了。

演员的表现也透着股“不按套路来”的劲。邢菲不是科班出身,演那个被封建婚姻困住的姑娘时,没有刻意哭天抢地。有场戏是她被婆家锁在柴房,镜头从门缝里拍进去,她就那么靠着墙,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砖缝,眼泪顺着下巴滴在地上,没声音,可那股子绝望比嘶吼还让人揪心。网友说她“生咖预定”,倒不如说她把自己扔进了角色的骨头缝里。杨幂演的宁绣绣争议不小,有人说她“端着”,可最后返乡那场戏,她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看着熟悉的土坯房,手在布包里攥着给爹娘买的糖,糖纸都捏皱了,嘴唇动了好几下,才挤出一句“俺回来了”,那点怯生生的盼头,像极了每个在外漂泊久了的人,回到家时的模样。

争议最大的结局,反倒藏着最耐琢磨的心思。费银子牵狗遛老头的情节被骂“像修仙剧”,可细想那个年代的地主家媳妇,既想挣脱束缚又没处发力,这种拧巴的荒诞感,不正是封建礼教下女性的真实困境?宁绣绣灾荒时分粥被批“圣母”,可村里老人说,当年真有过这样的姑娘,自己饿得直打晃,还把救命粮分给更弱的人,不是傻,是骨子里的善。苏苏被嫂子毒杀的结局让书粉意难平,可费文典那条线的“洗白”,倒像是在说:人性哪有非黑即白?就像地里的麦子,有饱满的,也有空壳的,可都长在同一片土里。

想起《闯关东》当年大结局也挨过骂,说朱开山一家最后太“平淡”,可后来再看,才懂那种历经风雨后的平静,才是最扎实的生活。《生万物》里宁学祥交出地契的戏,没有激昂的口号,就那么颤巍巍地把纸递出去,手背上的青筋暴起,像在交出去一辈子的牵挂。这种“不圆满”,或许正是导演的用意——土地里长出来的故事,从来不是为了让谁“爽”,而是要让人看见真实的重量。

人民日报点赞的时候,特意提了“土地精神”这四个字。现在想想,这剧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农村的过去,还有我们对“好故事”的期待。我们总盼着剧情像过山车,可土地里的生长,从来都是慢慢来的。就像那200亩麦田,剧组从播种拍到收割,看着绿苗变金黄,这种等待的耐心,在快节奏的当下,本身就很珍贵。

最后宁绣绣在麦浪里奔跑的镜头,风吹起她的衣角,也吹起漫天的麦芒。那画面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一个人在土地上找到根的踏实。或许《生万物》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有没有“烂尾”,而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想起:那些长在土里的故事,那些带着泥味的情感,从来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根,不都扎在这样的土地里吗?

来源:千山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