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一品布衣》导演汪帅:要么火,要么扑,不考虑退路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27 20:17 3

摘要:同独舌短剧通话时,他刚从一个短剧剧组杀青,正在为下一部作品勘景,召集演员开剧本围读会,整个人的语气中都带着风尘仆仆的味道。

这是一篇迟到的对话。

爆款短剧《一品布衣》上线一个月后,我们才联系到了它的导演汪帅——他实在太忙了。

同独舌短剧通话时,他刚从一个短剧剧组杀青,正在为下一部作品勘景,召集演员开剧本围读会,整个人的语气中都带着风尘仆仆的味道。

这也不算是一篇迟到的对话。

尽管此时此刻,《一品布衣》已基本退出排行榜的争夺,但无论是在红果短剧近400万的收藏量和800多万次的点赞,还是从它在短剧领域的稀缺性,以及各个社交平台的最新反馈来看,它都注定是不断被人们提起和推荐的那类作品,也是业界研习的对象。

在短剧创作越来越同质化,榜单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在短剧走向创新和精品化的路上,《一品布衣》如何产生?为业界留下了哪些启示?今天我们就有请它的导演汪帅,开讲。

传统影视人的“降维打击”

如果把汪帅放到国产影视剧的发展历程中看,会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特点。

作为一名“后浪导演”,他没有完全吃到网剧崛起带给创作者的红利。

汪帅是1985年生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已经在影视行业深耕了近二十年。有他这种从业经历的导演,很多人在网生内容崛起之时,就迎来了事业的转折——他们获得了更早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比传统影视路径足足提前了十年。

这批导演在网剧领域探索风格化创作,安营扎寨,开疆拓土,享受一夜成名,逐步功成名就。

而汪帅一直在传统影视的片场拜师学艺,未在第一时间拥抱网生内容,阴差阳错之下,他未能充分享受到那一阶段行业发展的红利。

然而,当微短剧这一新形态到来之后,他却敏锐地把握住了时机,实现侧翼突围。

于是,一个有趣的行业现象出现了,一个在传统序列中稍显“失意”的导演,通过在新兴赛道上的厚积薄发,反而凭借《一品布衣》这种“反创作潮流”的作品,成为了引领短剧精品化的先锋。

所以,他的经历是对“传统影视人无法在微短剧领域实现降维打击”这种论调的一种回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汪帅的作品,确实是传统影视人基因与短剧新形态深度融合的一个显影。

比如,他不会划分所谓的男频女频。在他拜师学艺、夯实专业根基的年月里,网生内容尚未成潮,网文还没对影视内容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创作的核心是“为观众服务”而非为特定群体拍摄。

正是这种训练,让他在创作《一品布衣》这样的作品时,更着眼于人物关系的塑造和叙事的流畅性。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一品布衣》的后台数据显示,男女性受众的比例为6:4,已经打破所谓的受众壁垒。

汪帅更不认同微短剧只能依赖强刺激、快节奏和夸张情绪来留住观众。在他看来,只是因为在微短剧发展初期,有剧以这种形式取得了成功,所以人们觉得微短剧似乎就应该这样,但他绝不会给自己这种心理暗示。

“我认为传统影视人转短剧,这种笃定感很重要。就像我做《一品布衣》,当我们这个团队决定要按照传统影视的戏剧规律去拍的时候,就放弃了那些不必要的纠结,包括所谓的短剧调性、短剧节奏、短剧对白,而不是既想保留身段,又怕市场不接受,那样做出来的内容可能就会不伦不类。

“你要对短剧的观众有信心,他们的包容感远超市场想象。”汪帅这样总结道。

爆款之外的诱惑

某种程度上,汪帅是幸运的,也是有耐心的。

幸运在于,他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上到平台方中文在线,下到自己公司格物致知的其他合伙人,都有着共同的审美和推动短剧精品化的意愿。

耐心在于,他从去年开始正式执导微短剧,已经播出了十几部作品,部部有回响,全都实现了盈利,这让他和团队有充足的底气,去思考短剧的另一种可能。

去年年底,中文在线把《一品布衣》的项目递到了格物致知的手中,汪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

“看第一遍时我就抓住了它的关键词:家国情怀。还有比这更好的题材吗?对一部微短剧来说,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情感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额外添加打脸等情节去满足观众情绪了。”

汪帅有一个工作习惯,尽管已经很少拍摄长剧和电影,但平时仍会关注市面上的热门作品,并保持着拉片习惯,一是能把握美学风格的流变,二是感知观众趣味的变化。

重要的是,他在创作每一部微短剧时,都能随时与长视频的爆款作品对标,并用最快的效率与团队完成沟通,在理念上达成一致。

比如大女主的重生复仇,可以参照长剧《墨雨云间》的影调画风;比如农村萌娃题材,可以参照长剧《田耕记》的田园轻喜画风。

汪帅一开始给《一品布衣》定的基调是《楚汉传奇》,后来又改成了《琅琊榜》。

首先,《一品布衣》中的人物偏年轻,背景为架空朝代,这就决定了它无法承载“楚汉”那么厚重的一种历史感。哪怕是对一部志在做出正剧感的微短剧来说,影像风格也不是越厚重越好,而是要跟文本的内容相得益彰。

其次,要考虑市场审美的变化。《楚汉传奇》距离如今年轻的观众相对遥远,而《琅琊榜》的风潮还未完全过去。

再者,他们幸运地找到了演员潘子剑。《一品布衣》播出之后,观众称他为“短国胡歌”,这既是对演员外形的形容,也是对剧集影像风格的一种体认。

事实上,最早寻找男主演时,整个主创团队都摸不着头脑。彼时,《一品布衣》的动画版名声在外,男主就是一个熊猫头,导致团队都被这个形象洗脑了。

后来有人问汪帅,如果不考虑任何阻碍,你希望找谁来当男主角。汪帅脱口而出:“胡歌”。

这件事在当时成为剧组笑谈,谁也没想到,他们后来在翻阅演员资料时,看到了潘子剑。于是,男主演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

一切工作都按部就班,汪帅心底里的那股豪情也渐渐苏醒了。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做爆款,而是可以试着让短剧换一种模样。他对主创说:

“这次的拍摄压力会很大。在我的心里,剧本已经定型了,影像风格和故事的呈现方式也必须是我想象的样子。但风险在于,短剧几乎没有人这样讲故事,观众也不一定接受。这部作品,要么火,要么扑,不会有中不溜的结果。

“但这部剧一旦成功了,我们就会证明,短剧观众没有市场想象得那么下沉。唯有如此,平台方也好,制作方也罢,都会像我们一样去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微短剧就可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他对演员说:

“你们都演过很多微短剧,但在这里,我不需要你们去在乎什么节奏,也不要赶着说词。我要你们去体会人物,把人物关系演出来。慢慢演,不着急。”

这种“慢下来”的创作理念,最终成就了成片的气质。在口水仗满天飞的短剧阵列中,《一品布衣》确实当得起“一股清流”的评价。

让镜头语言重新参与叙事

为什么说《一品布衣》不是口水仗?为什么观众会因台词量少和演员表演不夸张而对它大加赞扬?

汪帅觉得,这种表扬对一个科班出身的传统影视人来说,确实有些受宠若惊了。因为他只是做了导演该做的事,将镜头语言融入到叙事之中。

“比如,如果你要表达一种苍凉感,只需要堪好景,布好道具,做好构图,这时候只需要把演员放进去,就完成了情绪表达,而不是靠演员的嘶吼和台词的辅助去向观众传递情绪。”

这种留白感,在《一品布衣》中处处可闻。有一场戏,徐牧和姜采薇路遇两个“侠儿”跟他讨酒喝,那二人问他:“小东家,这江山好看否?”徐牧答:“太苦了,不甚好看”。

两个侠儿作别离去,留下一句反词:“江山雾笼烟雨遥,十年一剑斩皇朝。”这一幕,应当是徐牧内心的纠结时刻,但对演员来说,想演绎精准,并不是那么容易。

于是,导演为这场戏安排了一个空荡荡的巷子,不拍演员正脸,而是将镜头对准他们的背影,营造出一种“独立天地间,不知所向”的氛围感,让观众自行感知。

除此之外,汪帅对微短剧的竖屏美学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竖屏美学没有完全标准的参考答案,只能根据每部剧的时代背景、故事风格进行合理的搭配,“它应该体现的是一个导演的审美素养,而不是某种固定的风格。”

比如,他以前拍过一部女性复仇剧《破镜不重圆》,力求在服装和影调上做出国风之美,所以在竖屏构图上讲究极致的对称,在光影上追求极致的干净,在色彩上追求服装和背景的极致搭配。

“横屏构图和竖屏构图在审美和理论上没有区别。的确,竖屏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因为画幅一旦伸长,见天又见地,空白太多拍出来不好看,而导演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和审美,精心对布景做陈列和摆布,来完成构图。”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场景的构图要将地面容纳进去,而地面又无法摆放道具时, 就可以运用光影,在地面上打出影子,让影像显得好看。

很多短剧的构图,观众说不上来原因,但就是觉得舒适,汪帅认为这是因为幕后团队下足了功夫,而这种以专业能力和审美素养为核心的托底,正是他从长剧转向短剧之后依然如鱼得水的原因。

结语

“第二部快点拍,拍慢了我去投诉你们。收钱都行,只要能让我快点看到。”

《一品布衣》热播时,主创团队在评论区收到了剧迷的“亲切”催更。

事实上,在《一品布衣》大获成功之后,汪帅觉得,他可以做更大的梦了。迄今为止,无论长剧短剧,鲜少有人能把一部长篇网文IP拍完,像《庆余年》这般长剧大爆款也还在路上,而他想做短剧行业那一个吃螃蟹的人,将《一品布衣》完整呈现。

目前的计划是,《一品布衣》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会在9月底开机,一次性拍两部,保证上线时量大管饱。

“我们的愿景是,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会一直拍下去,尽可能把小说拍完。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这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文/许心强

The End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来源:独舌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