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讲,张廷玉这个举动,看似是往火坑里跳,实际上是一场极其高明的政治自保和投机。他不是在赌太子能上位,他是在赌康熙皇帝的心思。
在《雍正王朝》里张廷玉举荐废太子胤礽这段戏,这里面门道可深了,而且确实和历史上的一段隐情有关。
简单讲,张廷玉这个举动,看似是往火坑里跳,实际上是一场极其高明的政治自保和投机。他不是在赌太子能上位,他是在赌康熙皇帝的心思。
咱们得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第一步:当时的局面有多凶险?
康熙老爷子因为太子胤礽胡搞(勾结刑部官员,弄出“宰白鸭”的冤案)气得要死,第二次把他给废了。废完之后,老爷子在开大朝会的时候,搞了一次“民主推荐”,让百官公开投票选新太子。
这时候,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势力最大。他贤王的名声在外,又提前做了大量工作(就是拉票),几乎所有的朝廷重臣、王爷贝勒都联名上书保荐八阿哥。
整个朝廷,几乎成了八阿哥的一言堂。这阵势,吓人不吓人?康熙坐在上面,看着底下几乎所有人都推荐老八,他心里不是高兴,是害怕!他觉得自己还没死呢,这个儿子就已经有这么庞大的势力了,这还得了?这叫“逼宫”啊!
第二步:张廷玉的惊人操作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八阿哥稳赢,连康熙都有点下不来台的时候,张廷玉站出来了。
他不但不推荐八阿哥,反而递了个条子,说:“我推荐废太子胤礽!”
全场都懵了!所有人都觉得张廷玉疯了:太子都废了,你还推荐?你这不是打皇帝的脸吗?不想混了?
第三步:这才是张廷玉的聪明之处(也是被删的隐情)
张廷玉傻吗?他精得跟猴一样。他这么做,是基于三点极其深刻的判断:
他摸准了康熙的“父爱”心理:历史上和剧里都暗示,康熙对胤礽的感情极其复杂。胤礽是他和最爱的皇后赫舍里生的儿子,而且是难产而死,康熙是把对亡妻的爱和愧疚都倾注在了这个儿子身上。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痛苦得大哭。张廷玉作为心腹近臣,他太了解康熙这份舍不得的父子情了。他推荐废太子,是在帮康熙说出心里那句“其实我也不想废他,我也很心痛”的话。这是在体贴圣意。
他是在帮康熙解围:当时八爷党势力那么大,康熙急需一个人来打破这个局面,不能就这么被百官“绑架”了。张廷玉站出来,等于告诉康熙:“皇上,您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老八,您还有别的选择。” 他给了康熙一个不立八阿哥的完美理由。康熙正愁没台阶下呢,张廷玉立马递过来一个金台阶。
他在猛烈地拍康熙的马屁:他这个举动的潜台词是:“皇上,您看,天下不是八阿哥的,还是您老人家的!连您废掉的太子都有人敢推荐,这说明啥?说明最终决定权永远在您手里!我们臣子只是建议,您才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 这马屁拍得震天响,又恰到好处,康熙心里能不爽吗?
第四步:被删除的“隐情”是什么?
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里,对这段心理描写得更透彻。张廷玉写那份保荐废太子的奏折时,是流着眼泪写的。
他为啥流泪?一是因为他确实能体会到康熙作为父亲和帝王的痛苦与两难。二是因为他这是在刀尖上跳舞!万一康熙不是这么想的,真的铁了心恨透了胤礽,那他张廷玉就是公然和皇帝作对,前程尽毁都是轻的。
他是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用一种极其冒险的方式,向康熙表露自己的忠心和对皇帝心事的深刻理解。这不是投机,这是高级的“政治共情”。
所以,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康熙龙心大悦(虽然没表现出来),对张廷玉的信任达到了顶点。他趁机否定了所有人的推荐,彻底掐灭了八阿哥的太子梦,把主动权牢牢抓回了自己手里。
而张廷玉呢?他这场豪赌赌赢了。他不仅没有被罚,反而让康熙觉得“满朝文武,只有张廷玉懂我”、“这才是真正的忠臣”。从此,他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动摇,成了康熙和雍正两朝最受信赖的“首席秘书”。
总结一下:张廷玉举荐废太子,根本不是因为他支持胤礽,而是因为他百分之百地支持康熙。他是在用一种极端聪明的方式站队,告诉皇帝:“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只听您的,我只为您着想。”
这才是官场顶级玩家的操作,看得人头皮发麻。
来源:dd88的小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