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将演毛泽东,评价“两极分化”,网友:也不知道照照镜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8-06 18:04 2

摘要:尤其是于和伟将要出演主席毛泽东,在圈内引起不小轰动,网友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

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日子,影视圈重磅消息传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的大剧《伟大的长征》于浙江横店开机。

当主演阵容曝光,舆论瞬间沸腾。

尤其是于和伟将要出演主席毛泽东,在圈内引起不小轰动,网友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8月1日,浙江横店影视城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的电视剧《伟大的长征》正式开机。

选择在建军节开机,意义不言而喻。

它要展现的是80多年前那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日本侵华脚步加急,蒋介石却举兵第五次“围剿”红军。

面对几十万重兵围堵,工农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踏上了连地图都标不全的征程。

这一路,是海拔4500米、积雪终年不化的夹金山,是浓雾裹着雨雪、一脚踩错就陷进泥潭的松潘大草原,是金沙江的急流、大渡河的天险。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战士们,没后勤、缺衣物,饿了啃树皮,冷了抱在一起取暖。

硬生生用脚丈量出11个省的土地,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

8.6万人出发,湘江战役后只剩3万多,却没人停下脚步。

直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才算把这场“绝境求生”写成了奇迹。

而《伟大的长征》不只有行军打仗,更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

毛泽东如何在一次次挫折中成为领导核心,红军战士如何在绝望里攥紧信念。

用导演张永新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看见“雪地里啃草根还能笑出声的真人”,而不是教科书里的“高大全”。

敢碰这样的题材,制作班底得有“硬骨头”。

导演张永新手里,攥着《觉醒年代》这块金字招牌。

当年他把陈独秀、鲁迅演活了,让观众觉得百年前的人就站在眼前。

这次拍长征,他带着团队重走了三遍长征路,在夹金山摸过积雪,在松潘草原踩过泥潭,就为搞懂“战士们当时抬着担架怎么过河”。

编剧龙平平更不简单,曾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深耕多年,对党史细节的较真出了名。

为写剧本,他带团队整理的史料堆了半间屋,小到红军草鞋的编织纹路,大到四渡赤水时的兵力部署,都要翻档案、找老红军后代核实。

这样的团队,让人觉得“稳”,可演员名单一公布,稳劲就被搅乱了。

历史正剧的演员,从来不是随便挑的。

朱德的扮演者何政军一露面,不少人就点头:“这股正气对了!”

他是红军后代,父亲曾是129师连长,年过花甲后,头发白了、皱纹深了,那股“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铁”的劲儿却更足。

往那一站,就有“红军之父”的沉稳。

曹磊演周恩来,光外形就下了功夫。

长征时的周总理有“胡公”的绰号,他便留了一年胡子。

座谈会上往那一站,眉眼间的书卷气混着对百姓的悲悯,倒有几分神似。

王劲松再演蒋介石,更是没太多争议。

他在《大决战》里把老蒋的多疑与野心演透了,这次据说要琢磨“围剿红军时的气急败坏与不甘”,观众倒想看看新花样。

可到了于和伟这儿,风向变了。

“眼睛太小,脸太长,哪点像?”

网友翻出老照片对比,觉得他和毛泽东的轮廓差得远。

有人翻出先例:古月靠外形高度相似成了“特型第一人”,王仁君演青年毛泽东,往那一站就有人说“像从历史里走出来的”;

唐国强虽外形不算像,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把领袖的从容气度演活了。

反观于和伟演曹操时吹胡子瞪眼,演陈独秀时激昂得像要炸了,哪有主席的沉稳?

质疑声里,有人觉得他的演技太外放,撑不起毛泽东在长征中“于绝境里谋全局”的厚重。

但支持者也不少,认为他曾饰演的刘备,跳出了老好人框架,把枭雄气演活了;

演陈独秀,站在台上念文言文都掷地有声,难道这些功底还不够?

他们坚持外形是表皮,能不能演出毛泽东在长征中的坚韧、智慧与担当,才是关键。

挑战与新可能

于和伟显然早有准备,为贴近长征时期毛泽东的消瘦,他减重15斤,脸颊陷下去不少;

半年里,他翻遍了长征史料,连战士日记里“主席深夜还在油灯下看地图”的细节都记在本子上;

听说毛泽东当年爱嚼茶叶,他没事就抓把茶叶放嘴里,练到下意识就能做出来。

他不是没演过历史人物,曹操的奸猾、刘备的隐忍、陈独秀的激越,他都能捏得准。

可毛泽东不一样——那是在雪山草地里指挥千军万马,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在老乡家炕头拉家常时能让人掏心窝子的人。

要把“霸气”收起来,藏在眼神里;把“激昂”沉下去,融在决策里。对他来说,是场硬仗。

张永新导演倒有信心,他拍《觉醒年代》时,就擅长让历史人物“落地”。

陈独秀会发脾气,鲁迅会抽烟发呆。

这次他说:“我要的不是神,是人。毛泽东在长征里,也会因战友牺牲心痛,会因迷路皱眉,于和伟能演出这份‘真’。”

说到底,争议的根儿,是观众在乎。

长征不是故事,是用鲜血和信念铺就的路;

毛泽东不是符号,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领袖。

大家怕的是“演砸了”——怕外形不符让人出戏,怕演技不到位轻慢了历史。

可换个角度看,争议也是期待。

从《觉醒年代》到《伟大的长征》,观众越来越愿意走进历史,看那些“大人物”的“小瞬间”。

于和伟的挑战,或许正是打破特型演员的固有框架,用演技告诉大家:伟人的伟大,不只在轮廓里,更在精神里。

结语

这部剧会怎样?于和伟能不能让观众“认”他这个毛泽东?还要等开播那天。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评价如何,这群人正努力把80多年前那群“雪地里啃草根还能笑出声”的年轻人,重新拉到我们眼前。而这,或许就是《伟大的长征》最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汉新闻:《开机!湖北出品,于和伟主演,万茜、黄晓明参演》2025-08-04

2.京报网:《新老特型演员更替,从求形似到求神似,伟人戏怎么演才能获得观众认可?》2021-08-01

3.北京日报:《《觉醒年代》原班人马再合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长征》横店开机》2025-08-01

来源:荷言的阅微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