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员外郎”最初设立是因为朝廷事务日益繁忙,正员官员难以应付,于是抽调临时人手协助处理政务,这些 “员外” 官员虽属临时增置,却也是朝廷正经官职,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和俸禄待遇,只不过实权相对有限,更多以协助办事为主。
在古装剧的经典场景里,我们总能看到员外的剧情。
提起“员外”,你脑海里最先蹦出的画面是什么?是《济公传》里那个强抢民女、被济公戏耍的“恶霸员外”?还是《水浒传》里那位家财万贯、被逼上梁山的“玉麒麟卢俊义卢员外”?又或是在鲁提辖打死镇关西最狼狈、最孤立之时候出手相助的赵员外……
这些荧幕形象共同勾勒出大众对 “员外” 的固有印象:一群穿着绫罗绸缎、家有良田千亩、富甲一方的有钱人。
为啥这些人会称为员外,今天我们就顺着历史脉络,试着一探究竟。
要讲“员外”,得先从“员外郎”说起。这这几个字拆开看,“员”是官员的编制名额,“外”是“额外”的意思。
简单说,“员外郎”就是“编制外的编外官”。但别急着误会,最早它可是实打实的朝廷命官。
“员外郎”最初设立是因为朝廷事务日益繁忙,正员官员难以应付,于是抽调临时人手协助处理政务,这些 “员外” 官员虽属临时增置,却也是朝廷正经官职,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和俸禄待遇,只不过实权相对有限,更多以协助办事为主。
最早能追溯到三国时期。据《晋书·职官志》记载,三国魏末年,魏明帝曹叡为了处理越来越多的政务,在原本只有“散骑常侍”(皇帝身边的顾问官)的基础上,增设了“员外散骑常侍”。
这种官没有固定编制,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特派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传达密令。到了晋朝,又出现了“员外散骑侍郎”,职责类似,相当于“机要秘书助理”。
后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带“员外”的官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殿中员外将军(宫廷卫队的编外将领)、员外司马督(地方军府的编外司马)、甚至还有“员外散骑侍郎”这样的文职,虽然实权不如“郎中”(正职),但好歹是朝廷认可的“体制内”。
《隋书・百官志》明载尚书省已设“员外郎”岗,位居从六品下,职责是辅助郎中处理如山公文。北齐、北周一脉相承。隋开皇六年(586),朝廷制度性规定: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每司设员外郎一人为副手,彻底确立其中央机构常设副职地位。
举个例子,在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年轻时也当过“屯田员外郎”,负责农业生产。和他一起搞“永贞革新”的柳宗元,也当过“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如果“员外郎”真是没品的闲人,唐代的宰相们会放心让这两个“刺头”进入核心部门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早期的“员外郎”,其实是朝廷为了扩充行政力量,特意设置的“编外正式官”——有编制、有品级、有工资,只是名字带个“外”字而已。
因此“员外” 与 “员外郎”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先有作为正式官职的 “员外郎”,后有作为简单称呼的 “员外”。
而员外变成了一种泛称,这要从两种特殊人群说起:
第一种是“躺平的皇亲国戚”。古代皇帝为了拉拢功臣和贵族,常常会给他们的子孙封官,但有些“二代”“三代”根本没能力干活。怎么办?朝廷想了个办法:给他们封一个“员外置同正员”的官职。
比如《旧唐书》里记载,唐高宗时期,很多皇亲被封为“员外散骑常侍”,每天只需要上朝点个卯,不用管具体事务,领着工资混日子。时间久了,这些“挂名不干事”的皇亲,直接叫成“员外”了。
第二种是“等岗的科举学霸”。隋唐推行科举制后,读书人考中进士就能当官,但官职就那么多,每年几百个进士,真正能立刻上任的只有几十个。剩下的怎么办?朝廷就把他们归为“候补官员”,称为“员外”,意思是“正员官之外的备用人员”。
这一时期的 “员外” 仍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未完全走向民间。到了宋代之后,“员外”彻底“破圈”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期,汴京、临安的商人群体富可敌国。但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商人再有钱,也被士大夫阶层看不起。
于是,一些富商开始动脑筋:“要是能弄个官衔,不就能挤进士大夫圈子了吗?”刚好朝廷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推出了“捐官制度”,允许地主、商人通过捐纳银钱、粮食等方式获得 “员外” 等官职头衔,多为虚职。
这一制度让朝廷快速获得了急需的财政收入,富商们也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官场入场券,双方各取所需,“员外” 的门槛由此大大降低。
到了明清时期,“捐官”更成了公开的“生意”,很多商人、地主、有钱人花钱捐“员外”只是买了块“官场入场券”,给自己镀一层金,实际并不理事。这时候“员外”,已经从“有官职的人”慢慢变成了“有官衔的人”。
百姓们分不清“真官”和“捐官”的区别,只要看到谁家有钱、穿官服,就尊称一声“员外”总是没有错的。反正“员外”听起来比“财主”“地主”体面多了。
至此,“员外”彻底从官场术语,变成了民间对有钱人的代称,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国,一直还是这么叫的。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改变了社会生产结构,“员外”这个词才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