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广电局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西嘻影业联合承办的“与好剧有约”——《六姊妹》创作对谈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圆满举办。
4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广电局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西嘻影业联合承办的“与好剧有约”——《六姊妹》创作对谈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圆满举办。
对谈正式开始前,北京市广电局二级巡视员卢辉上台致辞,他特别提及:“今年以来,‘北京大视听’涌现出《六姊妹》《国色芳华》等精品力作,以匠心创作回应时代命题,为行业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作为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六姊妹》凭借其艺术的精工细作、人文深度与创新探索,赢得了观众与业界双重认可。
在“《六姊妹》——以女性成长重塑年代剧基因”为主题的创作对谈,邀请到的参会嘉宾分别是: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陈旭光,首视协副会长、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六姊妹》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六姊妹》编剧伊北,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
各专家、学者和业内大咖重点剖析了年代剧如何通过女性群像突破创作窠臼,提出了年代剧的创新需扎根现实土壤,以“人”为核心等重要观点,在守正与破壁的辩证中探索行业未来。
本次对谈由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主持,开宗明义地指出该剧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解析,为行业提供了从宏观话题转向具体创作的方法论。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从创作理念切入,强调年代剧的独特优势在于“长叙事空间与细腻社会表达”。《六姊妹》以六位女性为核心,通过差异化性格与命运选择,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变迁。“六个女儿的家庭看似非常态,却是艺术真实与生活逻辑的平衡。”他特别提到,剧中争议角色“老六”的设计并非刻意制造冲突,而是通过代际差异体现时代对人的塑造。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陈旭光从观众视角分析,认为《六姊妹》的慢节奏与生活流叙事,恰恰是算法时代的逆向突围。“观众渴望在快节奏中寻找情感沉淀,而真实感是共情的核心。”他以剧中大姐何家丽的成长为案例,指出演员梅婷通过细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将角色从隐忍到觉醒的转变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让观众相信,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
首视协副会长、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六姊妹》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分享了制作层面的取舍逻辑。面对原著小说跨越六十年的宏大叙事,团队选择以关键年份为节点,压缩剧集体量并强化人物弧光。“从小说《六姊妹》转换成影视作品,是我们对年代剧的一次解构与重建。创作过程当中非常明确的方向是,既要让银发观众重温那个年代,又要让年轻观众建立新鲜的认知。”
《六姊妹》编剧伊北则从编剧角度揭秘创作难点:“年代剧的真实性需扎根历史现场。”为还原淮南地域特色,查阅了大量县志与口述史,甚至细化到方言用词与家庭陈设。“角色必须从时代土壤中自然生长,而非迎合潮流标签。”
李星文继续提出,希望围绕“观众共情与市场反馈”进一步展开深度讨论。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基于凡影咨询的调研数据指出,Z世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诉求已从娱乐消费转向情感共鸣。“他们拒绝说教与标签化,渴望看到真实立体的人物。”更以《六姊妹》中大姐牺牲自我却保有主见的设定为例,说明反套路角色更易引发年轻群体共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陈旭光补充,剧中女性角色的多元选择,暗合了当下“我大于我们”的价值观转向。“老五放弃婚姻闯荡深圳、老六以喜剧化方式解构传统家庭观念,这些设计让年轻观众看到自我实现的多种可能。”
首视协副会长、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六姊妹》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在回应演员选择时则坦言:“年龄跨度是年代剧的天然挑战。”团队通过阶段式选角与精准化妆技术,平衡了角色成长的真实性与观众观感。“一定是角色大于演员,观众看了不出戏,要有很强的代入感。”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最后总结称,年代剧的创新需兼顾守正与破壁。“守正,是坚守现实主义根基;破壁,是打破长剧与短剧、传统与科技的界限。”《六姊妹》不仅守住了基本的传统叙事,而且创新在人物上的反传统、反套路,正是新旧融合的典范。
对谈尾声,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六姊妹》的成功证明了年代剧不仅是怀旧载体,更是时代精神的镜像。在行业变局之下,唯有深耕内容、尊重观众,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本次创作对谈为剧集创作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方法论,无疑也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好故事始终是跨越代际、打动人心的终极密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