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 好书打底 好剧出圈(深观察)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5 20:44 2

摘要:近期,《小巷人家》《北上》《六姊妹》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剧集接连播出,“文学作品托起影视创作”再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从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到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再到根据近些年来面

剧集《六姊妹》海报。

长篇小说《六姊妹》封面。

剧集《北上》海报。

长篇小说《北上》封面。

剧集《我的阿勒泰》海报。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封面。

本文配图均为网络图片

近期,《小巷人家》《北上》《六姊妹》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剧集接连播出,“文学作品托起影视创作”再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从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到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再到根据近些年来面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繁花》《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一直层出不穷,佳作连连。

好剧背后有好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为影视改编提供经典的叙事框架、独具个性的人物和深刻的精神探索。87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自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著,集合了当代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据统计,自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超过半数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搬上荧屏,如《平凡的世界》《人世间》《北上》等,均凭借原著魅力和优秀改编,收获口碑与市场双赢,彰显文学作品对影视创作的强劲支撑作用。同时,优秀的网络文学也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部好书,是一部好剧的根,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影视改编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作家大米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小巷人家》,剧中邻里相处的温情细节、代际沟通的细腻刻画,均源于原著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摹。观众不仅能在剧中看到熟悉的市井场景与烟火人家,更能感受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奋斗的姿态。文学的魅力还体现在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上。根据作家伊北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六姊妹》,通过刻画女性群像,真实展现普通女性在婚姻、事业与家庭中的挣扎与坚守。该剧摒弃戏剧性的情节反转,以真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正是现实中无数女性成长历程的缩影。改编自作家亦舒同名长篇小说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则展现了文学改编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新表达。原著中情感炽烈的年轻女性黄玫瑰,剧中除了保留其个性魅力,还新增职场成长线,通过展现其打拼事业的历程,强化角色的独立意识与自主精神,更契合当下都市女性的价值追求与身份认同。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拥有深厚的读者基础,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便具备先天的热度和吸引观众关注的优势。原著的读者往往是第一批追剧人,他们往往对改编的影视作品充满热切期待,又熟悉故事和人物,愿意主动在社交平台上推荐、讨论影视作品,为剧集积累了口碑和关注度。

好剧离不开好改编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并非用影像和声音等工具对原作进行简单“翻译”,而是一场叙事的重构与审美的再创。面对长篇小说中多人物、多线索的复杂结构,影视创作往往需要删繁就简、聚焦主线,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社会中观众的观看习惯。例如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北上》,便是这样一场“取舍有道”的尝试。徐则臣谈及《北上》的影视改编时曾表示:“它的结构和故事在影视上的转换难度非常大,但改编成电视剧这件事本身我是赞同的,因为小说需要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北上》原著构建了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的宏大叙事,以大运河百年变迁映照时代变迁与文化流传。剧集调整为单线展开,聚焦“花街六子”的成长故事与情感经历,更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在人物处理上,也采用更直观的处理方式,使故事更容易被接受。虽然有诸多删减,但剧集保留了原著中关于成长、时代等精神内核。

小说中的人物常借助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内心独白完成形象塑造,影视改编则需用镜头语言、表演细节和视听节奏来完成这一“转译”。改编自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电视剧《繁花》,主创团队删减原著中多条人物支线,聚焦阿宝的成长过程与心理历程。导演王家卫用鲜明的美学风格,凸显这一角色在时代洪流中的信义、情谊与自我抉择交织产生的张力。剧中对李李的改编也更贴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判断。原著中,她因命运坎坷最终出家,而剧集保留其隐忍果敢的性格特质,将其设定为掌控饭店“至真园”的关键人物,赋予角色新的内涵。

此外,文学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意境和神韵,改编时也需要用影视语言呈现出来。这种从“读”到“看”、从想象到直观的跨媒介表达,是文学改编影视的关键。

剧集《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原作侧重个人体验与细腻感悟,情节性较弱。如何将散文改编为影视作品?导演滕丛丛认为,“还原散文的世界观”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好地通过故事呈现散文自由随心的特点,剧集改编时虚构了男主人公“巴太”一角,作为女主人公李文秀成长的见证者。剧中,二人一起策马驰骋以及众人草原赶集等场景,搭配温暖色调与细腻传神的镜头,生动呈现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巴太为救李文秀忍痛射杀爱马的情节,在光影与音乐渲染下成为剧中高潮,成功将散文的气质和精魂转化为影像语言,呈现出作者李娟在书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我们见过物质世界之后,开始往内心寻求安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方式丰富多样。既有《人世间》那样高度还原原著主题思想与叙事框架的“忠实型”改编;也有《我的阿勒泰》《繁花》那样在保留部分人物或情境基础上,讲述新故事的“演绎型”改编;还有像《玫瑰的故事》那样通过改写人物命运、调整时空背景,以契合当代审美的“重构型”改编;像《风吹半夏》那样将文学元素嵌入类型剧结构,以全新题材重塑原著精神的“融合型”改编,也屡见不鲜。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原著的思想精髓,并以视听语言有效转化成叙事张力,让文学通过影像焕发新的生命力。

好剧热播带火好书

影视作品的热播也常常助力文学作品“破圈”传播,带动读者对原著的再关注与再阅读。更重要的是,影视剧通过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接受面,使原本局限在特定读者圈层中的经典文本被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一些阅读门槛相对较高的作品,也因影像化而变得更容易共情,从而延长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激发更广泛的文化讨论。

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不断碰撞出耀眼火花。数据显示,《六姊妹》开播后,原著迅速登上微信读书小说榜榜首,京东图书销量大幅增长,豆瓣阅读量突破600万;《繁花》热播期间,图书销量在京东平台环比增长超4倍;《人世间》播出后,原著在京东的销量达到播出前的18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因剧集“破圈”,单日销量最高突破5万册,不仅带火作者李娟的其他作品,也带动阿勒泰地区文旅热度飙升。影视作品的热播为原著文学作品拓宽了传播渠道,延长了生命周期。

从文字到镜头,从纸页到荧屏,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正在不断拓宽艺术表现的维度和空间。这一互动不仅延续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气质,也推动了视听语言的丰富革新。随着更多创作者加入这一跨媒介的创作探索,文学与影视的互动还将激发出更多可能。

来源:中地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