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玉观音》的纯真到《甄嬛传》的权谋,孙俪的表演曾是教科书级的存在。她能用一滴泪压住六宫纷争,也能用一声笑刺穿帝王心防。
孙俪这次真栽了?
《乌云之上》女警韩青的瞪眼、张嘴、皱眉三件套,竟让网友集体幻视AB式演技!
那个曾用甄嬛的微表情封神的“电视剧女王”,为何在悬疑剧里活成了“五官乱飞”的流水线模板?
是剧本拖累,还是演技退化?
从《玉观音》的纯真到《甄嬛传》的权谋,孙俪的表演曾是教科书级的存在。她能用一滴泪压住六宫纷争,也能用一声笑刺穿帝王心防。
但在《乌云之上》,韩青的“冷面女警”人设成了枷锁:查碎尸案时眼神空洞如AI,痛经戏硬塞“借卫生巾”桥段,连崩溃怒吼都像复制了《安家》房似锦的模板。观众毒评:“甄嬛的微表情是天赋,韩青的瞪眼是偷懒。”
对比AB早年因“瞪眼派”演技被群嘲的《孤芳不自赏》,孙俪的困境更显讽刺。
AB的演技短板源于非科班经验和依赖替身,而孙俪的问题却出现在“过于熟练”之后——当程式化表演取代了角色灵魂,影后与流量竟殊途同归。
她的表演像是陷入了套路里,一直在重复老一套。
在剧里,她经常冷着个脸,看着怨气十足,仿佛全世界都得罪她了。要知道她的男友都失踪53天了,正常来说不得表现出点担心和难过嘛,一直端着真的让人看的干着急。
到了后面呢,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有情绪爆发的戏,就开始大哭大喊,眼睛瞪得像铜铃,感觉整个人都失控了,用力过猛。
第一集女主差点被杀人犯发现,结果一个电话就被支走了,就很扯。主线侦查一直被犯人牵着鼻子走,副线案件全部碎片化。感觉主角好像都挺厉害,但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剧情切片化,回忆和现实缺乏区分处理,看得很乱。
悬疑剧滤镜下的“假面”最主要还是,案子本身不吸引人。警察失踪、贩毒集团,主题其实挺悬疑,可是拍不出来抽丝剥茧的感觉,一直觉得我方降智。
后边每次都慢一步,剧情真的太慢了,很多废镜头,在表达什么呢,女主人设也真的是,像个愤青,想说明她内向且能干嘛,还是想说她重情重义但有时候不听领导指挥?
还有就是诬陷钟伟的这一集,裤子衣服一起没了,就认为钟伟回来了,怎么不去查周围的监控呢?离谱的是裤子和衣服还有杀人面具一起出现了,放在包里,就是钟伟干的了?嗯,我的妈呀。那师父和他爸一起收到的钱很不符合逻辑吧,突然打钱,还是在调查他的时候。
不管观众怎么看的,我觉得导演和编剧叙事能力太一般了,剧本不是很好,没有达到迷雾剧场的一般水平。
好演员为何总被烂剧本绑架?
《乌云之上》暴露了影视圈最痛的伤:孙俪的演技足以用三场戏带观众入局,却救不了五分剧本的硬伤。
碎尸案靠“天价鞋子”锁定嫌疑人,缉毒线用“反派自曝”强行推进,逻辑漏洞多到被调侃“唯一悬疑点是马赛克下有没有尸块”。
当孙俪跪地怒吼,全力以赴时,观众却在思考:“这剧情值得她这么拼吗?”
这不是孙俪一个人的困境。近年周迅《如懿传》、章子怡《上阳赋》接连翻车,证明再顶尖的演技也架不住资本流水线的敷衍。
制片方深谙“孙俪”二字的招商魔力,却无视剧本打磨,最终把演员逼成“用放大镜找细节”的侦探——韩青靠指甲油破案的设计,成了全剧唯一能匹配孙俪演技的亮点。
内娱需要怎样的“大女主”?
孙俪的困境,实则是行业畸形生态的缩影。当“演员扛剧”成为资本安全牌,剧本创新便让位于数据计算。
《乌云之上》试图复制《甄嬛传》的成功公式:强女主、多案件、暗黑滤镜,却忘了甄嬛的爆发力源于“被逼到绝境”的成长弧光,而韩青从始至终都在“找亡夫-摆臭脸-等线索”的闭环里打转。
真正的突破或许该学惠英红:在《血观音》里用60岁的脸演18岁的狠,在《刑侦日记》中以精神分裂颠覆形象。
孙俪需要的不是更多“韩青”,而是一个敢让她蓬头垢面、歇斯底里的角色——就像当年《小姨多鹤》里那个战火中求生的日本孤女。
《乌云之上》的豆瓣评分还未出分,但孙俪的演技争议未必是坏事。
至少它撕开了“国剧门面”的华丽长袍:当孙俪都要靠三板斧演技撑场,内娱的剧本荒已病入膏肓。
观众用弃剧投票给出警告:我们愿意为《甄嬛传》重刷100遍,却不想为“新瓶装旧酒”的套路买账。
下一次,孙俪或许该听听韩青的台词:
“我们都活在乌云下面,但总有人妄想自己是拨云见日的那只手。”
真正能撕开阴霾的,从来不是安全区里的完美假面,而是摔进泥里再重生的勇气。
你认为孙俪的演技退步了吗?
来源:爆米花研究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