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杭州城外的堤坝崩塌时,郑泌昌在奏折上写下“天灾所致”。这俩的“不择手段”到胡宗宪的“世事洞明”。400年前的官场之道,极像庄子笔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有人困在“术”的泥潭走不出来,有人却是参透“道”的玄机,而碾压世人智商的是认知维度上的区别。但
当杭州城外的堤坝崩塌时,郑泌昌在奏折上写下“天灾所致”。这俩的“不择手段”到胡宗宪的“世事洞明”。400年前的官场之道,极像庄子笔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有人困在“术”的泥潭走不出来,有人却是参透“道”的玄机,而碾压世人智商的是认知维度上的区别。但终究像胡宗宪那样“带着镣铐跳舞”的,真的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01
郑泌昌、何茂才组合:野狗式的生存
郑泌昌说过一句话:九个县淹得,十个县淹不得?这完全就是职场“老油条”的口头禅。
将认知局限演绎到了极致,他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丛林法则,却看不见规则之外的天地大道。
这类人就像公司为抢业绩竟然敢在报表里掺杂水分,为了甩黑锅也能把责任推给实习生。
他们把“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却不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个小孩都懂的道理。
现代职场里的“郑何派”,一般都在裁员潮里冲在最前面的。
某互联网大厂曾有个中层,为完成KPI竟然强制要求袁公“72小时内造个新的APP”,可想而知产品一上线就崩了,最终被黯然离场。
这类人其实就像郑何,他们以为抱紧领导大腿就能高枕无忧,却不知在老板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随时可弃的“夜壶”,用的时候还挺顺手,嫌臭了就直接扔了。
02
严世蕃:狐狸式“精明”
严世蕃在书房摆弄西洋千里镜时,镜头扫过满屋的珍玩字画。这个细节很能看出他的认知特征: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蝇头小利,却看不清近在咫尺的灭顶之灾。
他设计的“以改兼赈”时展现出自以为是的机巧,在胡宗宪眼中只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当他在内阁值房怒斥徐阶“迂腐”时,浑不知自己已经掉进了更大的陷阱。
小阁老的悲剧就在于,他特别擅长官场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术”,可就是搞不明白更深层次“道”里的门道。
比如他知道怎么利用通倭案去卡住那些清流官员,也明白通过毁堤淹田的办法来转移大家的矛盾焦点。#春日生活打卡季#
但当嘉靖帝把精舍给烧了,百官的贺表也没了的时候,严世蕃却还在算计着怎么从工部的银两里克扣点儿出来。
这种精明过头的行为就是傻的表现,是中等认知水平的人常犯的毛病,在战术层面机关算尽,在战略层面鼠目寸光。
03
高翰文:理想之城的泡沫
高翰文抱着《广陵散》琴谱前往江南的那一幕,让人不禁联想到刚从学校毕业的管理培训生,怀里揣着MBA的课本走进会议室。
这些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满嘴都是“用户画像”、“底层逻辑”这些高大上的词汇。
一旦遇到贴发票这样的实际问题,就变得手忙脚乱。不是方案不够精巧,而是他始终活在“圣人教化”的真空里。
结果却被现实的残酷打得找不着北。 知识分子的天真,在权力绞肉机前碎成一地琉璃。
有家新媒体公司曾经招了一个海归硕士,这个人每次开会的时候都喜欢引用《乌合之众》里的观点来分析流量问题,但实际上他自己连当下的热点都抓不住。
时间一长,老板终于受不了了:我需要的是能写出10w+爆款文章的人,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掉书袋的孔乙己!
这些高学历的人往往陷入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把“知道”和“做到”看成是两码事。
04
海瑞:犀牛式不撞南墙不回头
海瑞抬着棺材进宫劝谏,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的职场里,那就是有人敢通过群发邮件的方式公开挑战领导的决策,简直就是个“勇士”。
这些人就像戴着钢盔非要撞南墙的犀牛,把“坚守原则”变成“拒绝进化”。
当王用汲劝他“水至清则无鱼”时,海瑞反问道:“那要《大明律》何用?”
有个外企的财务主管,因为死守着“超过200元的餐费就不给报销”的规定,愣是把销售团队逼到了自己掏钱请客户去吃沙县小吃的地步,结果整个部门的业绩都成了公司倒数第一。
这些“职场海瑞”们忘了个道理:河道太直易决堤,做人太直易树敌。
就像剧中嘉靖帝冷笑着说:大明不需要包青天,需要的是能办事的人。
海瑞像一柄永不弯曲的钢刀,劈得开贪官污吏,却斩不断人性幽微。
05
胡宗宪:看山不是山,不忘初心
胡宗宪在抗倭前线给严嵩写信,这一幕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跨部门合作教程”。
这样的高手非常清楚一个道理: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眼观六路。
他们就像现代大公司里那些在总部和地方分支机构之间穿梭协调的高管一样,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他们懂得用“东南倭患”这类战略项目转移内耗,把“改稻为桑”的烫手山芋变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护身符。
这位浙江直隶总督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看透了权力游戏中藏着的各种陷阱。
当他送高翰文《阳明心学》,说到“知行合一”的时候,这种聪明在后来和赵贞吉的斗争中体现得极其充分。
在面对嘉靖帝的怀疑、严嵩集团的不断拉拢以及清流派别的攻击,他始终保持着“看山不是山”的人间清醒。
他的书房悬挂的“慎独”二字,完全不是道德的标榜,而是认知突围后的豁然,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忧庙堂。
结语
从大明官场到现代职场,人们之间的认知较量一直都在持续。
很多人像沈一石一样,感叹自己的真心没有得到回报。而真正的解决方法,可能就在胡宗宪说的“做事要七分实三分虚”这句话里。
当杨金水装作疯癫逃离京城时,我们突然明白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真正让人感到无奈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那些被困在自己认知里却不自知的人。
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故事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换了人物仅此而已,因为从历史中根本学不到教训,像是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样子。
来源:米麦子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