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了,可以夸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3 22:19 1

摘要:这部同样是悬疑类型,警匪元素,第一集开头就是一桩陈年旧案,西北小镇的锅炉房里,和着煤渣意外滚落出一具焦尸。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最近在播的国产剧:

《沙尘暴》

这段时间国产剧还蛮热闹,同一时期有好几部在播,这部刚好今晚收官,是聊它最好的时候。

这部同样是悬疑类型,警匪元素,第一集开头就是一桩陈年旧案,西北小镇的锅炉房里,和着煤渣意外滚落出一具焦尸。

当然,我们写它不在于犯罪尺度有多大,这次完全是因为这部剧集放在同类型题材里显现出来的特别,而且很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

就顺着前面提到的旧案继续讲,按照以往经验,循着这个脉络,我们视角自然是代入警察,顺藤摸瓜探索真相,追问“发生了什么”,不自觉就会站在正义一方审视罪恶。或者更进一步的,就是经由犯罪带着一定立场批判人性。

《沙尘暴》也与人性有关。但它的写法很不一样,不是往“恶”去写,而是写“私”。之于后者,又没有人有资格做出任何评判,这样一来绝对立场就被弱化了。

所以,这次天平开始摇摆——“发生了什么”这个结果微微倾斜,天平另一端的“因为什么”产生了重量。

在对“因”的追溯中,快感消失了,焦灼、共情、纠葛等更复杂的情绪搅动起来。整部剧也因为自身更强的文学性,显得异常幽魅、诡谲。

这种很久没有的观剧体验,足以让我忽略它的一些瑕疵,很惊喜地想要推荐给大家。

正文

一、私

不如就接着聊《沙尘暴》对人性的写法,不单纯写“恶”,而是把笔墨给“私”。这种人性之私,就很像沙尘暴发生时看不清的场景,又恰是解开故事谜案的钥匙。

“私”的发端,就是第一场谋杀案。库鲁县第二供热站,刘师傅与徒弟王良当班,第二天出炉渣时发现了尸体。站长丁宝元有唯一一把钥匙,晚上到站就会从里面把大门锁起来,外人不让进来,里面的人不让出去。

警方根据线索与现场勘验,推测为内部人员作案。后来站长突然逃跑,被逮捕后认罪服刑。

整个故事并没有按线性时间去讲案件的侦破,而是改用倒叙。

将时针拨到八年后,以重新复查二二六锅炉焚尸案作为当下叙事线,交织八年前的回溯,先讲从2004年到2012年,这八年时间里的“变化”。

一个是人的变化。

当年认定的罪犯丁宝元,在判决生效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不停申诉,他一改当年口供,称自己没有杀人,认罪是因为当年警察刑讯逼供,成为复查此案的原因。

丁宝元妻子孙彩云,坚持每月探监。背着丈夫与自己的姘头关乔同居,带着儿子壮壮过着一家三口的生活。

当年还是师徒关系的刘三成与王良,在警察复查此案时,王良已经改口叫对方为“爸”。

刘三成女儿刘盈盈在省城上完大专后,回到县城医院工作,照顾着患了白血病的女儿多多。

而刘三成儿子刘大志尚且处于“消失”状态,只是以人物关系梳理形式出现在警局白板上。

另一个同步发生变化的,是环境。

随着更多人物出场,省城,一个被多多视为天堂的地方,逐渐隐约浮现。男主陈江河一开始就想请调到省城工作,而师父葛大杰却迟迟不愿给他签字。

刘盈盈为了家庭,以可以读本科的高分选择去了费用低的省城大专。弟弟刘大志则留在省城工作。

而与金碧辉煌的省城相比,库鲁小镇则一直是全景镜头里陈旧的荒废模样,原本有几千个工人的供热厂,也从三班倒换成了如今的两班。

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紧密纠缠在一起。

这种写法的直接作用是在技法层面,通过变化释放出扑朔迷离的信息,创造出一种罗生门式的案件局面。

而更深层的,是借用时空交织,钩织出这座资源衰竭型地方里的关系网络。

在这张关系网里,人口流动又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去省城的人、在小地方吃铁饭碗的人、从事特殊工作的人、无所事事的人。

在这个特别地域里,《沙尘暴》在一开始所锚定的就是一种“底层共生”的设定,用一桩陈年案件,呈现每个底层普通人的处境、软肋、欲望,并且让这些挣扎,在时间跨度里变得越发赤裸与清晰。

比如丁宝元入狱后被狱友戏弄,还被告知自己妻子在外给自己戴绿帽子,于是他要来妻子姘头写的书反复读。出狱后要做的事,就是实行真正的犯罪,去找当年案子的所有相关者算账。

再比如孙彩云想要走向更高的地方,于是嫁给了有县里户口的丁宝元。用儿子作为筹码,骗丁宝元“顶罪”,自己掌握丁宝元的财产。听说丁宝元可以获得高额赔偿后,立即选择留下。

而且越到后面就会发现,这种共生性不仅体现在一场谋杀,还指向与利益交织的共生关系。

就举一个细节。

刘三成被杀后,在省城的儿子刘大志被叫回去安排丧事。临走前,妻子提醒他悠着点丧葬费,刘大志一边埋头吃饭,一边很不耐烦地应付对方。

妻子瞥了他一眼,又转头问父亲关于骆行长的事情。刘大志随即意识到与自己的升迁有关,停下手中碗筷,抬头面带微笑,说“那就谢谢爸了”。

利益交换与人际关系一环一环扣起来,形成一种宿命式的莫比乌斯环,人既在挣扎,又乐在其中。

这也是《沙尘暴》的不同之处,比起案件本身,它的“悬疑性”更侧重于对人性关系灰色程度的描写。

在这个熟人社会里,彼此的认识与交流靠的不是公开的身份,而是更私人的“秘密”。

比如里面有两场戏特别耐人琢磨。

一场是丁宝元在法庭上认罪服刑时,另外在场三个人的不同反应。

陈江河为了早日调去省城,在接完电话后,一副如释重负的兴奋。站在一旁的师父葛大杰,则皱着眉头,用冷峻的目光看着丁宝元和孙彩云。而孙彩云一开始哭着目送丈夫离开,转头却畏缩地看了葛大杰一眼,然后摸了摸鼻头,低头离开。

还有一场是女儿多多离世,在场的刘三成、刘盈盈与王良,三人的状态与反应配合调度,也隐约显露着某个被隐藏的“秘密”。

原本是多多舅舅的王良,第一个冲进病房,趴在多多身旁痛哭。妈妈刘盈盈再缓缓走进,直勾勾盯着躺在床上的女儿,目光像尖刀一样。

王良哭诉着想再看一眼多多,而刘盈盈毫不在乎他的诉求,选择给多多盖上白布,推出走廊。并用身体抗拒着企图走近多多的姥爷刘三成。刘三成则全程站在病房门外。

相互关联的每一个人,在同一个秘密面前,暴露出各自最私人化的一面。

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凶器,一种动机。那被隐藏起来的、看不清的“私”,才是真正的真相。

二、春

第二点原本是想聊聊这剧的另一处不一样,就是以罗英玮这个人物为代表的角色塑造。

这类角色在以往同题材剧集里不算少见,她们作为与主力破案的男主相搭配的“第二角色”,往往呈现出两种固定特点:

一种是成长型的“小白兔”实习生,在和男主搭档过程中完成成长;一种是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杰,职业特殊性在她身上造成了反差。无论何种类型,有时还得负责派生一条情感线。

而罗英玮的出现,打破了这两种固定套路模式。

她不属于任何一种模式,她的中心任务就是作为市局来的警察,要复查清楚这个案件。她与陈江河的关系纽带,也是发挥各自能力与方法复查案件,又在过程中发现自我短板。

甚至还有一场戏,是陈江河和另一位男警察在办公室闲聊家庭时,被罗英玮打断,调侃了一把他们的不务实。

直到越来越多支线人物出场,而且无论男女,每一个角色都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我发现只写她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根本的,并不是“人”变了,而是“视角”变了。

这种视角的变化,让这部剧有了另一个优点,也多了更深一层的表达。就是在看不清的“私”之外,它还要去讲沙尘暴过境之后,看得清的那一层——“春”。

还没有看过这部的朋友可能会迷惑“春”是什么意思,这里也给大家先简单解释一下。

剧里有一本多次出现的小说《沙尘暴》,是关乔写的地摊文学,也是这部剧的名字。小说里的女主,名字就叫“春”。

这本小说第一次出现,是警察得知丁宝元在监狱里的几年都在反复看这本小说,剧集以旁白的形式呈现了一段小说里的文字:

“泺河县的煤采完了,整个县城也像被榨干的煤层,眼看着就被掏空了,青壮年离开了。”

更重要的其实是这段文字的第二次出现:

“泺河县的煤采完了,整个县城也像被榨干的煤层,眼看着就被掏空了,青壮年离开了。有能力的,把老人和孩子都带走了。没有能力的,留下了老人,留下了孩子,留下了女人,他们逃得慌不择路,逃得无所顾忌,春害怕极了,如果没有人逃走,她不会有那么慌……”

这段文字与库鲁县发生的事情一一对应,而且主人公“春”出现了。

也因为关乔是在接收到更多案件信息后写成了这本小说,他在审讯中也承认自己认识死者程春,所以里面的“春”实际就是第一桩案件的受害者,也就是第一具焦尸——程春。

他们习惯称她为“做皮肉生意的人”,提到她时也会特别强调“她先勾引我的”“她名声不好”。

得益于这个转变后的“视角”,程春的写法也转变了。

她不再是粗暴的一个情节,一个结果。她得到更多笔墨,去展现她作为主体的欲望与挣扎。

程春在丈夫死后不受婆家待见,在夜市做起了小本生意。可是她一直想去更大的地方,但是她不识字没有本事,没有别的办法,选择了依附别人。甚至把自己存起来的钱,留给刘大志作为生活费,最后又毁在这个自己曾经视为希望的男人手上。

故事这样写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我们去看,她并不是这场犯罪的“因”,却一直承受着被视为“因”的暴力。

那“春”只是“程春”吗?

显然不是。

孙彩云想要离开村庄,只能靠嫁给有县城户口的丁宝元。

王良的母亲,不知来历,没有姓名,被带到村庄,三番五次想要带着孩子逃走,又屡屡失败。

刘盈盈,刘三成抱来的孩子,在“老姐比母”的环境里,不停为了父亲与弟弟牺牲自己。

为了守住弟弟的秘密,在父亲威逼加求情下,回到县城,“被”嫁给王良,最后选择用最剧烈的方式进行她最终的抵抗。

她们都是“春”,是有自己的欲望与向往的“春”。

而“春”是拥有“私”的主体的同时,又无条件地承担了所有人的“私”,沦为客体与牺牲品。

这就是这部剧的难得之处。同样是在对因果进行追问,但它并没有局限在个体层面的因果,而是走向更深层的结构性因果。把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挖出来给我们看——

一场被沙尘暴摧毁的“春”。

音乐/配图/《沙尘暴》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