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宗宪在剧中,几乎算一个完人:爱民——改稻为桑,自己的弟子马宁远带兵去踏马毁苗,说“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要改”。是胡宗宪派人把兵拉回来,阻止的。为民请命,含冤入狱的齐大柱等人,是胡宪宗带到军营“戴罪立功”报下来的。。。忠公体国——裕王派来的人海瑞,严世蕃派来的人
《大明1566》胡宗宪为什么不反严嵩?
之前关于《大明王朝1566》写过一篇《看懂吕芳,就看懂,就理解明末的死局》.
写这篇文章时,其实有一个人,当时,没看懂:胡宗宪。
胡宗宪在剧中,几乎算一个完人:
爱民——改稻为桑,自己的弟子马宁远带兵去踏马毁苗,说“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要改”。是胡宗宪派人把兵拉回来,阻止的。为民请命,含冤入狱的齐大柱等人,是胡宪宗带到军营“戴罪立功”报下来的。。。
忠公体国——裕王派来的人海瑞,严世蕃派来的人高翰文,胡宗宪能撇开“门户之见”,坦诚布公的倾心交谈,最后大家各司其职,精诚合作,解决了民变危机,解决了倭寇之患。。。
大义灭亲——同乡,族亲的商人中了杨金水、赵贞吉的算计,儿子狐假虎威被海瑞拿下,得意门生受了郑泌昌、何茂才,干了毁堤淹田的大罪。。。胡宗宪没有以权谋私,拥兵自重,而是一心为公,周璇有度,进退有据。。。
。。。
就这么一个人:
论德——大公无私、勤政爱民、带兵若子。。。
论才——殚精竭虑、力挽狂澜、荡平倭患、提携青年俊杰、为国谋才。。。
唯一一点:愚“孝”——胡宗宪说“谁都可以去倒阁老,唯独我胡宗宪不能倒阁老”。
关于这一点,胡宗宪为什么不反严嵩,最近,因为有了《看懂吕芳。。。》这篇文章的底子,渐渐,大概能理解,胡宗宪为什么不反严嵩了。
理解胡宗宪,我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孝
因为胡宗宪是严嵩提拔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于情于理,于义,胡宗宪不愿意反严嵩——大恩无以为报,唯有网开一面,就像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第二阶段 明哲保身
嘉靖身体不好,对于胡宗宪这样地位、智慧的人而言,不是一个秘密。而且嘉靖与裕王即为父子,也同样相互猜忌,防患。胡宗宪,临阵倒戈,倒向嘉靖,一旦嘉靖故去,胡宗宪就立马背负背信弃义,进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所以,一动不如一静。
第三阶段 待价而沽
胡宗宪为什么最后违背严嵩的命令“剿倭不可勿尽”,毅然决然的把沿海倭寇一举围而歼之?这是局势明朗了,给即将上位的裕王的“投名状”——期望获得裕王的青睐,招揽。实际上,胡宗宪,没有明着反严嵩,却在关键时刻背刺了严嵩——等同临阵倒戈。
第四阶段 回天乏术
《看懂吕芳。。。》一文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所有人都“思危、思退、思变”,所以最后胜利的人,是,一群“阉人”——杨金水、吕芳、冯保、芸娘及他的丈夫高翰文。。。
所谓“思危、思退、思变”——其实就是人人为我:“自私自利”。
这个主要观点,与胡宗宪不反严嵩有什么关系?
胡宗宪为什么重要?
才能吗?赵贞吉未必比胡宗宪差。
因为胡宗宪的德——名声:爱民如子、爱兵如子、公忠体国、大公无私。。。所以方方面面的人都服他。
但是,如果他站出来,反了严嵩,驳倒了严嵩。。。他的名还在吗?
孔子言“名正言顺”——如果胡宗宪反了严嵩,“背叛师门”“忘恩负义”“卖主求荣”“利欲熏心”。。。这类风言风语就会有意无意的形成滔天巨浪,一个浪头就可能拍死胡宗宪。
因为,在以“忠”“孝”为治国之本的环境下,“灭师”,胡宗宪就可能变成一只过街的老鼠——试问,他还如何施展雄图大略、治国安邦?
不仅他无法施展抱负,而且,他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功业,也可能,付之一炬、毁于一旦——人未亡政已息,他会被描绘成“大忠似奸”的样子,最后看似扳倒了严嵩,实际严嵩,他反不反,倒不倒,并不影响严嵩的结局——因为高拱、张居正、徐阶他们要上位,就容不下严嵩。
结果,他参与反严嵩,反而会把他苦心经营的为国筹谋的基石,付之东流————他培养的门人、弟子,影响的青年学子,或许第一个站起来“欺师灭祖”或者变成“思危、思退、思变”的“阉人”。
这就是明末的“死局”——人人为我。
由此,绝顶聪明的嘉靖,为什么最后落得如此结局——海瑞上《治安疏》。
嘉靖真的聪明吗?
其实,《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嘉靖,与近代史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太像了。
1941年,贺衷寒谈蒋中正:
你没有看到他(蒋中正)的统驭术的绝顶高明吗?他一向抓得很紧的是军队、特务和财政这3个命根子。这3个命根子各有一套他最亲信的人替他看守;同时他又让这3种力量互相依赖、相互牵制,而只听命于他一人。这3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又都各有3个鼎足并峙的力量,使其互相牵制。军队方面是陈诚、汤恩泊和胡宗南;特务方面是戴笠、徐恩曾和毛庆祥;财政方面是孔祥熙、宋子文和陈氏兄弟。他们之间谁也不敢有所挟持而无所顾忌。所有这些人,除了孔、宋是他的至戚外,其余又都是浙江人,连宋子文的原籍也是浙江,可以说,都是他极亲信的人了。可是他对这些人都还有个防而不备、备而不防,难道这还算是‘昏’?
统驭术的绝顶高明
但是,他真的懂治国吗?看看常凯申治理下民族工业的——沦为官僚资本掠夺的猎物。到最后,连火柴都无法自己生产。。。
在胡宗宪不明着反严嵩的情况下,嘉靖就没有办法用胡宗宪了吗?
那么聪明的嘉靖,不懂“夺情”这样为保臣子“孝”的名声的方式?
胡宗宪,一举荡平倭寇,这个举动,聪明如嘉靖,难道不明白胡宗宪没有“养寇自重”“拥兵自重”“助纣为虐”的心思,这个表态还不够清楚?
为什么嘉靖最后没有重用胡宗宪?没有对胡宗宪“夺情”?
为官三思:“思危、思退、思变”——胡宗宪公忠体国的心境,嘉靖(常凯申)都是无法理解的。
就像,因为常凯申的思危,所以有了教员名垂青史的四渡赤水。
因为教员把“思危、思退、思变”,弃如草芥,所以教员敢带着少许警卫在几十万大军的眼皮子底下,进退自如。
胡宗宪不是不反严嵩,是胡宗宪不能明着反严嵩,他能做到的只能是点到为止,可惜,无力回天。
来源:独钓一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