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第1天收视率高达2.2!好评如潮,我想说:此剧要火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1 06:23 4

摘要:2025年3月31日晚,农村题材剧《青山是故乡》首播收视率2.25%,而且力压同期所有卫视剧集;更令人震撼的是,这部剧居然是积压了7年之久的旧作。没有流量明星的助力,也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那它究竟凭什么让观众集体破防呢?答案隐藏在一个被时代渐渐遗忘的角落:土地

2025年3月31日晚,农村题材剧《青山是故乡》首播收视率2.25%,而且力压同期所有卫视剧集;更令人震撼的是,这部剧居然是积压了7年之久的旧作。没有流量明星的助力,也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那它究竟凭什么让观众集体破防呢?答案隐藏在一个被时代渐渐遗忘的角落:土地。

2018年,电视剧《青山是故乡》,把全部拍摄,都顺利完成了。不过由于它的题材,缺少商业化这个特点,就一直被放在一边,没管。让人没想到的是,过了七年,这部作品,居然成了,能很锐利地剖析时代的手术刀。

剧中董大林所面临的困境——土地荒芜,人口流失,传统农业崩坏——在2018年尚且未成为全民之痛点,不过在2025年却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下的核心议题。

当都市剧陷入悬浮状态,以及内卷情况;古装剧被困于特效方面,还有竞赛之际,这部被尘封了7年的作品,反倒因为未曾经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打磨而呈现出的质朴之感,击中了观众对于真实的那种渴望。在剧中农民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以及晒得黝黑的脸庞,与当下泛滥的伪农村剧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董大林的角色设计,堪称是反套路的英雄。他没有那种开了金手指的逆袭,也没有资本扶持所带来的爽感,有的仅仅是用绿色种植来对抗土地荒漠化的那份孤勇。这种慢燃叙事,恰恰戳破了两个认知上的泡沫:

当荧屏上的农村青年,要么沦为搞笑的配角,要么变身霸道的总裁时,董大林证明了,真正的理想主义,从不在那虚无缥缈的云端——他在那散发着异味的粪肥堆里,潜心研究有机土壤,在那倾盆而下的暴雨中,奋力抢救秧苗,凭借着科学知识,重新构建起传统的农耕。

大哥一直守护着那片土地,二姐决定去城里开展商业活动,而且三弟在这两者之间来回犹豫。这明显是中国当代家庭的一个小小模样。这部剧并非只指责那些离开家乡的人,其实深刻地展现了一个严峻现实:城市化进程不但没有斩断人们对乡土的眷恋,反倒让那些在外打拼的人成了精神上的双重居住者。当董大林说出根扎在土里,心才能安稳地待着时在都市里的观众们在弹幕里不停地留言,并且被深深地打动了,竟然有了回家的念头。

导演刘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剧不用滤镜。镜头里龟裂的田埂,浑浊的汗水,皴裂的脚后跟,被毫无修饰地呈现出来。

褚栓忠为了能够把董大林演绎得生动鲜活,提前三个月便住进了陕北农村。在拍摄期间,他坚决不采用替身,亲自去挑起那粪水;并且还亲自去犁那片田地,甚至于到最后他的手掌都被磨出了血泡。

《青山是故乡》的爆火,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尖锐的质疑:是在美化农村的苦难,从而忽略了现实的矛盾吗?不过说真的,恰恰是这些争议,反而暴露了它所蕴含的深层价值:

该剧从未回避农村的阵痛:空巢老人,还有留守儿童;以及土地污染……但它更想表明:在困境当中去开掘希望,这相较于单纯地进行批判而言,更具有力量。就如同董大林在推广绿色种植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土地其实一直都非常可靠,反而是人们常常辜负了它。

当社交媒体大力宣扬逃离都市并回归田园之际,剧中将真实的回乡困境展现了出来:一方面资金方面存在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技术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壁垒;而且村民还心怀质疑……这种看似浪漫的去魅之举,居然让故事更有说服力了。

此刻再回味开篇那句台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突然惊觉:海子的诗在1989年写就,董大林在2018年说出,而我们在2025年听懂。

来源:素履综艺看点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