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天,一部《棋士》横空出世,不仅让观众直呼“悬疑剧王炸”,更让王宝强用“崔业”这个角色,彻底撕碎了国产剧的“假穷人滤镜”!从《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到《唐探》的唐仁,王宝强似乎总能在“小人物”领域封神,但这一次,他带着崔业归来,却让所有人看到了“草根逆袭
2025年春天,一部《棋士》横空出世,不仅让观众直呼“悬疑剧王炸”,更让王宝强用“崔业”这个角色,彻底撕碎了国产剧的“假穷人滤镜”!从《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到《唐探》的唐仁,王宝强似乎总能在“小人物”领域封神,但这一次,他带着崔业归来,却让所有人看到了“草根逆袭”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逆天改命,而是坠入深渊。
一、崔业的黑化:一场“穷病”引发的蝴蝶效应
崔业的堕落,始于一场看似荒诞的“穷病”。
他是围棋老师,却连儿子的生日蛋糕都买不起;他拿过省冠军,奖金却被校长克扣到“连杯水都喝不上”;他勤勤恳恳,存款却不到两千元,而陪富豪下棋故意输掉一局就能赚一万元……这种极致的生存困境,让崔业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被生活摁头摩擦”的窒息感。
剧中一场信用社劫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救儿子,他被迫协助劫匪逃脱,却意外发现自己的棋艺竟能“操控犯罪”。自此,棋盘上的运筹帷幄,成了他犯罪布局的“兵法”——**他不再是棋子,而是执棋人**。然而,这场“黑化”绝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被现实逼到绝境的“自救式反抗”。
二、王宝强的演技:从“草根符号”到“人性显微镜”
有人说,王宝强这次“连毛孔都在演戏”!
崔业初登场时,黝黑的皮肤、起皱的背包、佝偻的体态,活脱脱一个被生活榨干的“落魄中年人”。他啃馒头时嘴角的碎屑、被学生嘲弄时低头退后的动作、翻钱包买肯德基时的窘迫……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惊呼:“这才是真穷人!”
更绝的是,王宝强用眼神完成了角色从“懦弱”到“癫狂”的蜕变。前期面对不公时的隐忍麻木,中期策划犯罪时的狡黠算计,后期失控时的歇斯底里——**他的瞳孔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在欲望与道德间的挣扎**。尤其是预告中“跳火车捡钱”的狂喜镜头,堪称“封神级表演”,彻底颠覆了观众对“王宝强只能演喜剧”的刻板印象。
三、社会镜像:当围棋成为“底层生存法则”
《棋士》的野心,远不止于讲一个犯罪故事。
剧中,“围棋”被赋予了双重隐喻:既是崔业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犯罪的工具。棋盘上的“输赢逻辑”映射着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穷人想赢,只能先学会“输”**。崔业用棋局思维策划犯罪,本质上是对社会不公的“以恶制恶”。而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输了就是赢了”,更是直击当下“成功学”对普通人的精神绞杀。
导演用黑色幽默的笔触,撕开了国产剧“悬浮穷人”的遮羞布。崔业的困境,何尝不是无数底层打工人的缩影?当尊严被践踏、努力被无视时,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崔业”?
四、争议与反思:演技“用力过猛”?还是角色“过于真实”?
尽管《棋士》口碑爆棚,但王宝强的演技仍引发两极争议。
部分观众批评他“瞪眼装深沉”“表演痕迹过重”,认为其未能突破“草根形象”的舒适区。然而,更多观众认为,正是这种“土到极致”的真实感,让崔业的黑化更具说服力。毕竟,王宝强本人就是从河北农村走出的“草根顶流”,他的经历与角色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文——**他不是在演崔业,而是在演千千万万个“王宝强”未选择的人生**。
结语:国产剧需要更多“崔业”
《棋士》的成功,不仅在于悬疑烧脑的剧情,更在于它用崔业这个角色,捅破了国产剧“伪现实主义”的窗户纸。当其他剧集还在用四合院拍北漂、用精致妆容演穷人时,《棋士》却用一碗凉透的茶、一辆二八自行车、一个起皱的背包,拍出了底层真正的“穷味”。
王宝强用崔业证明:**小人物的悲剧,从来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被时代的巨轮碾碎时,连一声叹息都无人听见**。或许,《棋士》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光鲜的“成功学”背后,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正用血与泪写下另一部“生存启示录”。
来源:杭杭谈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