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七十年代的人就一定是面黄肌瘦,服装一定是补钉连补钉呢?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07 18:48 1

摘要:随着《六姊妹》的热播,好多剧情又遭到了某些人的吐槽,最多争议的是梅婷和陆毅的超年龄跨演,一对近五十岁的人来演一对二十几岁的情侣。

随着《六姊妹》的热播,好多剧情又遭到了某些人的吐槽,最多争议的是梅婷和陆毅的超年龄跨演,一对近五十岁的人来演一对二十几岁的情侣。

而还有一些议论,就是说何家那么大一家子人,六个小孩个个都长得貌丰脸润、肤白体健,穿的衣服竟然连一个补钉都没有。

我想说,坚持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太年轻,可能是九零后一代,因为有严重的时代观念而造成的,认为六七十年代的人就一定是饥不裹服,面黄肌瘦;一定是衣不遮体,破衣烂衫,一件衣服一定要补来又补去,一条裤子也是补钉连补钉。

另一种人就是虽然也在七十年代生活过,但家庭条件甚至生活的地方可能是真的贫穷,因此就认为那时的中国都是那样的穷,形成了一个固有时代烙印,所以才对《六姊妹》中那种时代富裕的生活感到不理解,不能接受。

正如我曾经怀疑《山花灿烂时》里的张桂梅老师所在的学校,到了2000年后还那样穷一样,让人不可理解。

然而事实就是那样,有当地人说实际情况比影视中反应的还要差。

但是,我想要告诉你,七十年代的中国,像《六姊妹》中的这种生活是完全真实的,就在我们家七十年代的生活也和《六姊妹》中的生活相差不了多少。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六姊妹》中的淮南小镇不是农村,至少也是一个县城郊区。

剧中的村民都不是农民,都是有工作的国家职工,正如何家丽和秋芳在商讨未来时说的那样:除了打工、入职,就是当兵。

你看人家的未来,是打工、入职、当兵,可没有说种地,至于“打工”这个词有没有跨越感,暂切不论。

还有你看何家生活的村子,在七十年代都有那么多自行车了,连秋芳都有一步自行车,汤为民更不用说,一直都有。

相比而言,何家还算是穷的,还没有自行车,大概就是因为人口多的原因吧。

从现在角度去看,剧中的淮南小镇应该差不多就像现在的华西村吧,怎么可能出现面黄肌瘦,补钉连补钉的情况呢。

记得七十年代生活情况的人,一定清楚,那时不仅国家职工生活还比较富裕,就是一般的农村家庭,只要稍微有点经济来源的人——那时叫搞副业,生活也还是比较可以的,不一定就是某些人认为的那样艰辛落迫。

那就谈谈我自己对七十年代生活的记忆吧。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那种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无下顿的生活,最差的生活也是玉米粉拌大米的混合饭,肉还是比较珍稀的回忆。

因为我从有记忆开始,我爸爸就是生产队的一名加工面条的师傅,家里还养着一匹大红马,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家里的生活在那时也是相对比较好的。

说句不怎么好听的话,像我爸爸那样一个面条师傅,上下班顺点面条回家不轻而易举吗?

后来集体面条没有做了,我爸爸又跟了一个建筑队在附近乡村干建筑,每年给集体还要交一些什么税,我爸爸还经常是喝得酩酊大醉的回家,吓得我们屋都不敢进。

再后来实行生产到户后,我家又开起了私人煤矿,不用说,生活条件是更加好了。

唯一与该剧不一样的是我们那儿是乡村,没有公路,如果有公路,凭当时我的家庭条件,我爸也一定会有自己的自行车。

这就是说,其实不论什么时代,总有一些特殊家庭十分贫穷,也有一些特殊家庭相当富裕。

同样,也有一些“特区”十分落后,也有一些“特区”相当发达。

而《六姊妹》中的淮南小镇,就是一个相当发达富裕的小镇,所以,剧中的富裕生活真的是不足为奇。

至于说到电视剧《六姊妹》中使用超龄演员出演何家丽和张建国这事,其实也还勉强过的去,何必在意小细节呢。

也许因为梅婷和陆毅都是资深演员,他们在演艺界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演技,导演想利用名人效应吧。

尽管他们的年龄与角色设定有差距,但他们可能更能够通过表演技巧更好地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毕竟该剧时代跨越太大,又是贫穷艰辛的时代,需要演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才能演出历史的艰辛感。

何家丽和张建国是具有复杂性格和经历的角色,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演技功底来准确把握,超龄演员可能更能够展现出角色的成熟和复杂性,我们不仿多一点耐心,看一看后面的效果。

导演和制作团队可能认为超龄演员的表演风格更符合剧集的整体氛围和叙事要求,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演员的成熟气质和表演能力为剧集增添一份独特的魅力。

明明知道用小鲜肉,美少女更能吸引多数普通观众,那为什么导演非要与观众背道而驰呢,我想一定有他的深意。

因为该剧既不是偶像剧,也不是都市情感剧,而是让我们回顾历史,忆苦思甜。

来源:晓露残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