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根据“杨树彬案”改编的犯罪悬疑剧《漂白》热播,热度甚至一度创下平台记录,但随着后续剧情播出,口碑出现了反转,特别是片方在营销上用力过猛,被网友指责为美化罪犯,导致“翻车”。加上作品剧本版权争议,关于这部作品的争论已经超出了作品内容本身,其复杂多变的舆情折
作者:胡 祥
近期,根据“杨树彬案”改编的犯罪悬疑剧《漂白》热播,热度甚至一度创下平台记录,但随着后续剧情播出,口碑出现了反转,特别是片方在营销上用力过猛,被网友指责为美化罪犯,导致“翻车”。加上作品剧本版权争议,关于这部作品的争论已经超出了作品内容本身,其复杂多变的舆情折射当前剧集创作与传播背后的价值变化,是当前剧集行业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从作品本身品质来看,《漂白》是一部具有爆款潜质的作品。首先故事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记实性,而作品的演员阵容都是近年热门的演技派,加上近期荧屏上刮起“悬疑风”,怎么看都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的品相。
但随着作品热度上涨,口碑却呈现了高开低走的模式,目前豆瓣评分已跌破6分,在悬疑剧中属于较差水平。细究原因,主要在于剧作本身有一些逻辑漏洞,情节上有不少不合理之处;用犯罪分子作为主要叙事视角缺乏悬疑性;弱化了警察的侦探专业能力,被网友称为“降智”,不少观众直呼气得要弃剧。而后期口碑崩盘,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品方在营销时过度娱乐化,将暴力犯罪作为噱头博取眼球,引起观众反感。
虽然说剧集市场出现爆款往往是“一剧一命”,但《漂白》却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烂了。如果它仅仅就是一部创作有瑕疵的悬疑剧,对它的批评本也无可厚非,因为艺术创作总有高有低,之前就有著名第六代电影导演出手悬疑剧失手的情况,但是关于这部剧集引起的巨大争议,第一次将如何创作与宣传真实案件改编悬疑剧的话题推向公众面前。
目前观众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犯罪分子的美化。这种美化从哪来?一方面,是作品用了美式英雄片中的经典镜头展现犯罪分子形象,极尽拉风炫酷。另一方面,就是片方和主创娱乐化营销,主要演员居然将四位杀人犯角色称为“肉联厂F4”,还用剧中的重要犯罪工具“锅铲”作为营销嘘头,虽然目前这些宣传已经删除,但是被网友指责为吃“人血馒头”,吃相难看。
要知道,当下的剧集创作,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剧集创作,内容创作与二次创作营销已经紧密捆绑,观众本身的审美接受已经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可以说,影视作品生命周期已经大大延长。
那么问题来了,影视作品到底能不能表现反派?能不能宣传反派?这种尺度到底在哪?拨开网友争论的迷雾,实际上指向的是我们的文艺作品该如何对对待犯罪。从《漂白》主创的这些操作可以看出,他们将犯罪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显性和隐性的危害都有。
首先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如果我们去了解真实的受害者采访,会发现她们的遭遇要比作品中悲惨很多倍。她们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身心严重受损,甚至终身无法生育,一辈子都要生活在极端暴力与死亡威胁的阴影下。而主创在剧中居然用犯罪分子的名字加在受害者父亲身上,是粗心大意还是对生命的淡漠?这些受害者并没有如作品中的甄珍一样成为人民警察,能够亲手抓住杀人犯报仇雪恨。如果创作者真的去采访了受害者,难道没有亲眼看到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她们身心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如果这些受害者如今看到荧屏成了施暴者大显魅力的秀场,她们在漫漫长夜中是否会再次被拖入噩梦的深渊?这样的二次营销创作只会再次深深伤害受害者。实际上,此前就有受害人与悬疑剧片方就此产生过纠纷,为何不能吸取教训经验呢?
好的创作者,要和自己角色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悬疑剧,更要和受害者站在一起,要用优秀作品去抚慰千疮百孔的身心,鼓励他们走出黑暗,而非火上浇油。
再往深了说,如果创作者将罪犯作为一种明星来打造,将犯罪过程中的残忍手段作为一种营销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曾经真实犯罪历史的一种虚无主义,是一种“漂白”。
有些网友认为,影视创作应该鼓励多样化,对反派的表现也可以丰富多彩,没有必要为此上纲上线。真的是如此吗?犯罪分子本来是黑夜下的罪恶,本应被我们俯视鄙夷,为何我们还要用一种聚光灯式的热情、仰视的角度来展现犯罪分子呢?在这种营销中,让人分不清犯罪到底是值得鼓励的还是值得反对的,是否犯罪份子都会这么炫酷拉风?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创作者将聚光灯照在犯罪分子身上,为了点击量进行娱乐化营销,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抓捕犯罪分子的公安民警的牺牲的崇高与悲壮。而这种崇高与悲壮,正是警匪剧最大的价值。它能激发我们自我审视周遭甚至保护周遭世界的使命感,所以有不少真实案件改编的影视作品甚至推动了社会进步。
可以预见,随着悬疑剧热播,未来还会有大批悬疑剧会源源不断创作出来,特别是还有根据不少真实案件改编的大案要案来改编。我们该如何改编?在日渐成熟的当下,从技术层面拍得好看已经不是难事,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真实存在的恶,也就是价值观。正如有一句评论说得好:创作要对得起良心。在我的理解,就是创作者不管是在创作还是在营销宣传时,一定要提醒自己,要时刻听得见远方的哭声。
对得起良心,就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还原案件。有网友说,这部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这起尘封的凶残案件,是“真实”发生的。创作者在改编上,可以对犯罪分子形象进行改编,但是一定要通过艺术化手法展现犯罪分子的罪恶与残忍,展现他们对生命的残酷践踏,展现对受害者的怜悯与同情。
不少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最揪心的就是甄珍、邱枫两位受害者如何从被关押的密室中逃脱出来,而这正是因为根据真实的情节改编,加上身临其境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不少弹幕表示“看得手心发汗、头皮发麻”,那就是因为真实牵动了观众的善心与怜悯之情,这种细节是很难凭空想象出来。
对得起良心,就要端正价值观。中国文艺创作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悬疑剧概莫能外。纵观全世界的犯罪题材影视创作,创作手法可以完全不拘一格,对反派人物的塑造可以非常精彩,甚至有不少成为经典。但是那种精彩是因为它真实地揭示了犯罪的恶,而不会将这种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当前的悬疑剧,已经成为剧集市场的重要类型,在创作和宣传上也逐渐显得商业化,如果创作者只是把这一类型当作纯商业产品,热衷于用过度娱乐化的手段营销,只会慢慢侵蚀这种类型本应含有的洗涤人心灵魂的作用。
所有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坚守。反面角色是否应该被宣传,当然应该,它同样承载了戏剧作用,但是宣传手法应该是突出它的戏剧作用,而非营销成英雄式的角色。我们在宣传作品时,是否应该多将镜头对准那些为了侦破案件艰苦奉献的警务人员?因为正是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耗费一生甚至依靠几代人接力,才迎来真相的最后曝光。
千难万险,追寻真相正义;英雄无言,只为除暴安良。世界历史滚滚向前,终究是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无数沉冤得以昭雪,往往是因为坚毅与执着。犯罪悬疑剧创作,特别是改编真实案件的悬疑剧,切不可忘了展现正义战胜邪恶的叙事本质,切不可忘了公安干警的默默付出。虽然犯罪分子们会想方设法“漂白”自己,但是真实的罪恶永远无法“漂白”,创作者们的任务就是要直面黑暗,揭露罪恶,让受害者安息欣慰,让英雄得到掌声,让正义的曙光洒向大地。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