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宁王与三郎兄友弟恭背后,历史深处“消失的她们”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2-02 21:51 1

摘要:看《国色芳华》,被精彩的人物与故事打动,也深深被盛唐的时代风情感染。大结局时,何惟芳与蒋长扬的爱情成长基本完成,而另一条朝堂权谋线亦逐渐加强,呼之欲出。

看《国色芳华》,被精彩的人物与故事打动,也深深被盛唐的时代风情感染。大结局时,何惟芳与蒋长扬的爱情成长基本完成,而另一条朝堂权谋线亦逐渐加强,呼之欲出。

这就是蒋长扬的好友,“圣人”三郎与县主父亲“宁王”之间为权力展开的明争暗斗。

剧中的设定是,宁王是圣人的兄长,在朝中势力极大,隐隐有不臣之心、夺权之欲,还往三郎身边安插了耳目,就是未曾出场的惠妃。

而三郎呢,虽然是“圣人”,但看起来十分忌惮宁王,表面上装得吃喝享乐,暗地里却安排让蒋长扬调查宁王的各种不法行为,等待时机一招毙命......

《国色芳华》中,三郎与宁王的身份与历史原型一致。

他们确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相比之下,宁王李宪更高贵些,他是嫡长子,而李隆基李三郎则是庶子,排行第三。

但与电视剧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截然相反:

“三郎”李隆基与哥哥宁王李宪,从来就没有这么剑拔弩张过,他们真是帝王家少有的“兄友弟恭”,互相友爱了一生。宁王去世后,三郎还追封哥哥为“让皇帝”,给了他最高的礼遇。

翻阅千年历史,从秦汉、唐宋到明清“皇位之争”充满各种阴谋与血腥,兄弟残杀是常态,互相友爱才是例外。胜利者自是君临天下,失败者时常难以善终——不是他们不甘心失败,就是被胜利者猜忌,还会被各方势力利用......

所以,《国色芳华》中“三郎”与“宁王”的兄弟相争,虽然不符合他们原型的历史真实,却符合中华千年历史的真相,是一段“真实的谎言”。

那么,历史上的三郎李隆基与宁王李宪,为什么,竟能避免兄弟残杀的悲剧?

除了宁王性情淡泊、主动避让之外,更是因为少年时代突然“消失的她们”,让兄弟俩的成长迥异于其他皇室子弟。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皇嗣李旦的两位妻子,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按照惯例前往嘉豫殿向婆母、女皇帝武则天拜年。

她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朝拜,结束后就回家了,所以没有丝毫准备,可能都没想起来跟自己的小儿女们告个别——她们都有一儿二女三个孩子。

刘妃和窦妃虽然有妻妾之分,但并无豪门中的“宅斗”,实在是因为这些年始终在强势霸道婆母的统治下,一家人包括李旦在内都噤若寒蝉,一句话都不敢说错,谁还敢“宫斗”啊!

此前李旦曾经当过几年傀儡皇帝,刘氏是皇后,窦氏为德妃。当然现在李旦又被降为“皇嗣”,都改姓为“武”了,二人更是小心翼翼,不敢在礼节上有丝毫疏慢。

刘妃和窦妃离开了家,却是一去不复返,再也没有回来。李旦派人去母亲宫中询问,得到的回答是,两位王妃朝拜完就离开了,不知道啊......

这两个女子就此消失在从皇宫到东宫的时空中,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此时,她们的孩子都还小,刘妃最大的儿子李成器14岁,窦妃最大的儿子李隆基只有8岁,他们在家中等着母亲归来,可等了一天又一天,沉浸在巨大的惊恐中。

李成器不仅是嫡长子,此前在父亲当皇帝时,他还被册封为“皇太子”,身份被庶子的李隆基高贵。但那时候一家人朝不保夕,兄弟二人更是同命相连,嫡庶的界限早已被模糊打破。

光阴荏苒,十多年过去了。继“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之后,李隆基又与姑姑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将父亲李旦再一次推上皇帝宝座。

是的,长大后的李成器与李隆基兄弟二人性格截然相反,兄长李成器安分守己,只想在血雨腥风的李唐皇家争斗中苟全性命;而弟弟李隆基则野心勃勃、奋勇向前。

眼看成为皇帝的父亲在立储问题上十分为难,李成器主动表态,我虽然是嫡长子,但三弟对国家有大功,应当立他为太子。

李成器不是以退为进,他是真心让贤,让为难的李旦和后来登上皇位的李隆基十分感动,他们给予李成器以丰厚的赏赐。

此时,距离刘妃与窦妃消失已经快20年了,他们父子已经掌控了帝国的最高权力,但是遍寻当年亲历者,还是无人知晓她们的下落——他们只能推断,当初是被武则天下令杀死,可依旧找不到她们的埋骨之处。

李旦只能追封刘妃为肃明皇后,窦妃为昭成皇后,为之招魂下葬......

可怜这两个寻常女子,只因嫁入皇家,就无端被卷入权力纠纷中,消失在茫茫时空中。

她们生死一处,而她们的儿子也难得的,做到了兄友弟恭:

李成器一向尊重自己的圣人弟弟,为了避讳“昭成皇后”,主动改名为“李宪”;而李隆基也对自己的兄长哥哥十分感激,封他为宁王,始终与之亲密信任。

开元二十三年,63岁的李宪去世,李三郎嚎啕大哭,追封长兄为“让皇帝”——是的,他承认,自己的皇帝之位是兄长“让”给他的......

九泉有知,“消失的她们”刘妃和窦妃,也应该深感温暖安慰吧?

来源: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