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色芳华》的剧情深入发展,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男人,把生活中的妈宝男、吃软饭、怂包蛋淋漓尽致的刻画到位,让观众们也是感到十分震惊,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何惟芳的前夫——刘畅。
随着《国色芳华》的剧情深入发展,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男人,把生活中的妈宝男、吃软饭、怂包蛋淋漓尽致的刻画到位,让观众们也是感到十分震惊,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何惟芳的前夫——刘畅。
本应该握住一副好牌,结果却打得稀烂,最后走向了众叛亲离,令人感到十分可悲。
妈宝男:失去何惟芳
在《国色芳华》的开篇之局中,我们看到刘府中的刘公子——刘畅是彻头彻尾的妈宝男,一直生活在妈妈的意志里,对于何惟芳是没有半点的关心。就连成亲入洞房的第一天,刘畅从头到尾也都是冷着脸,这样的男人值得何惟芳去爱吗?
答案是根本不值得。刘畅以为自己是这个世间少有的极品男人,事实上,他就是人间的极“渣”之品。
刘畅因为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初恋,但是父母之命,他又不敢违抗,被迫不得已把何惟芳娶进门。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畅就是一个软弱的怂包蛋,是一个妈宝男。
对于父母权贵的压迫,刘畅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可他却转头将自己所有的不满都撒在了何惟芳身上,更令人感到愤恨的是,虚伪的刘畅,还满嘴的自命清高,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像何惟芳这种出身商户之家,是根本配不上自己的。
也是刘畅的这种自私、虚伪等等,最终让何惟芳有了产生离开刘府的念头,但凡刘畅懂得知恩,懂得珍惜,也不会苛责冷待何惟芳,也不会让何惟芳选择离开。所以说,正是因为自己是妈宝男,所以刘畅才错过了何惟芳。
其实在刘畅“妈宝男”身上,我们也都能看到他父母的影子。就像刘府中何惟芳的婆婆,她是一个喜欢区分对待的人。面对县主时,她不仅阿谀奉承,还会卑躬屈膝;而在对待商人出身的儿媳何惟芳时,恶婆婆则是另一副面孔,前后的强烈反差,把角色塑造的很饱满。
而刘畅身上就折射出他母亲这种虚伪的性格,只是迫于生活环境而没有直接显现出来。在刘府中,刘畅就像个没有判断能力的小孩,只知道听从母亲的安排,被逼急了,他或许会在背后把怒气撒在何惟芳身上。
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刘畅,看似是很孝顺的一个人,其实在他这种孝顺的背后隐含的却是毫无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他最不应该放手,最不应该是去的就是何惟芳,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也注定刘畅手里的这幅好牌被打得细碎。
二婚入赘被县主拿捏死死
第一次婚姻,刘畅本应该靠着富家女何惟芳的丰厚的嫁妆,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结果他却并没有珍惜,而是选择了执意和李幼贞在一起。
入赘县主府后,刘畅也彻底失去了自我,而刘畅的父母也彻底感受到了来自官位的压迫感。比如在得知县主要亲临刘府的时候,刘畅的母亲就吩咐下人从上到下,一尘不染的打扫干净。
恐怕稍有不慎,不会遭受责罚。所以在那一刻,也注定了刘畅的第二段婚姻是不幸的。
二婚的刘畅无奈选择了入赘县主府中,他就像彻底没有了自由的小鸟被送进了牢笼里,即便是有展翅飞出去的梦想,也要忍辱负重,所以刘畅对于自己的第二段婚姻也是抱有怨怒的。
因为自己无法直接和县主发脾气,所以他不得不在房事方面,将自己的怒气撒在妻子身上,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回男人的面子,殊不知,这不仅伤害了他第二任妻子,也间接摧毁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选择入赘式的婚姻,也从某一方面折射出刘畅和他的父母都是贪婪的人。
众所周知,刘府在当地也是大门大户的,刘畅的父亲刘申作为五品官员,在官场是也是有点地位的,外强中干的刘家,做梦都没想到,本应该拥有仕途之路,前程大好的刘畅却走向了入赘的道路。
在古代当时的社会中,一个男人上门入赘已是一件耻辱的事情,赘婿一度不遭人待见,所以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下里巴人,如非迫不得已,是没有哪个男子愿意入赘的。
在《六韬·练士》记载,赘婿不如丫鬟、小厮,甚至赘婿和俘虏会在他们出名以后掩盖之前的身份,于是就把他们编为一类人,叫做“励钝之士”。所以说刘畅作为上门女婿,的确是不好当。
在第二段婚姻中,刘畅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幸福。他以为能靠着妻子吉安县主这个地位,追求到自己的权利,可殊不知宁王压根就没看好他,而刘畅对李幼贞也是没有了爱情,只有无限的利益。
而一直贪婪的他,在得知前妻还活着,还过得风顺水起的时候,刘畅竟然对前妻还有了新的企图。这里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多么贪婪,见利忘义的人。
在情场上,刘畅过得不如意。在官场上,一心想着出风头的他最后更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本应该在户部好好努力工作,结果他却心思压根不在工作上,只想着如何让别人看得起他,最后自作聪明,擅作主张,利用职务之便,让随从去搜索长安城里各个重要府邸的私密事,本以为只要掌握了这些达官贵人的黑料,他们就会高看一眼自己。
殊不知,刘畅玩火自焚的方式,最终让自己多了更多的敌人,因为他破坏了官场上原有的规则。
由此可见,刘畅真的是活得很悲哀。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而刘畅恰好属于第一种,因为贪心、软弱、自私、虚伪,让他最终走向了深渊,走向了众叛亲离!
来源:老徐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