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在豆瓣口碑榜霸榜了一个多月。原谅乌鸦推荐得有点晚,但它绝对值得你慢慢品味:某天晚上,宅男约翰突然接到嫂子露西的电话。一向很有边界感的露西,要求他立刻坐上门口为他叫的车,到她家里去。约翰一百个不愿意,他社恐,出趟门要心理建设很久,这种突如其来的邀约,要他老命了…但电话那头几近哀求,又不肯说原因…无奈之下,约翰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到了嫂子家,他才意识到事态严重:他的双胞胎哥哥,人间蒸发了。哥哥是一名警察,最近两个月,他好像在追查什么要案,每天一回家就躲进书房研究,老婆儿子也不搭理…三天前,他彻夜未归。次日,妻子露西收到了丈夫的邮件,里面有一封他给上司的辞职信,他要妻子帮他转寄,并嘱咐她,带儿子赶紧离开这里。他还特别提醒,如果警局有人联系他们母子,不要和他们说话、见面,不要相信他们,这封信也得阅后即焚。这太奇怪了!露西直觉认为,丈夫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大麻烦,很可能遭到警方迫害…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求助多年不见的约翰,请求他冒充哥哥,潜入警察局办公室,找找线索。这是个危险的决定。尽管和哥哥共用一张脸,但约翰和哥哥性格截然相反,哥哥外向,做事雷厉风行,约翰内向木讷,一见陌生人就紧张…果然,他一到警察局,迎面就遇上了领导,他选择扭头就跑;在电梯里遇上同事,他叫不出名字,只能尬出一句“你啊”;好不容易快走进办公室,却被搭档叫住,直接拉去了凶案现场。一眨眼工夫,约翰就看到了躺在地上被捅死的律师,就一眼,差点把他送走…《谜探路德维希》由BBC出品,一共六集,是乌鸦2024年看过的最惊喜的悬疑推理剧,没有之一。老实说,现在的推理悬疑剧越来越难拍,这个赛道太卷了,几乎所有的推理套路已经被前人穷尽了。作为一个推理爱好者,看过那么多经典,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更要命的是,时代进步了,当年那些精巧诡计得以实施的条件,如封闭空间、刑侦技术落后、没有监控、没有手机、不能上网等,现在已经很难满足了…即便是这些年的爆款推理片,也难免有不少bug。所幸依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卷出了花,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比如之前乌鸦推荐的英剧《喜鹊谋杀案》《月光花谋杀案》,采用双线叙事,现实和小说的案件相互交织、推进,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新。《喜鹊谋杀案》《月光花谋杀案》而这部《谜探路德维希》同样设计精巧,悬疑迭起,环环相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追完。这年头要看一部轻松幽默又吸引人的推理剧,是多么困难!观影体验如此畅快丝滑,和剧集制作的考究密不可分,画面和配乐更是加分项。故事开头,就是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看似漫不经心地展现办公楼里的众生相…最后,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响起,镜头摇到之前给过画面的一间办公室,原本打电话的人,这会儿倒在地上,背上插着刀…此时,音乐进入高潮…运镜和音乐的表现,让悬疑气氛烘托到极致。其次,它叙事效率很高,不仅要顾及主线(追查哥哥下落)、塑造人物,每集还要破一个案件,非常紧凑。案件的线索铺陈,几乎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非常干净利落。没错,这是本格推理,此时你就可以和作者比赛脑力,猜猜谁是凶手了。而这部剧最大的创意,在于塑造了约翰这个角色。他带来了无穷的喜感,他不按套路的破案,也让人耳目一新。约翰常年宅家,生活刻板,极度社恐,最爱做的事,就是解谜。他以“路德维希”为笔名,出版了很多谜题书。哦对了,片中经常出现贝多芬的音乐,如《致爱丽丝》《月光》《命运》,都是神来之笔,与故事情绪非常适配,而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贝多芬,正是约翰童年就开始喜欢的偶像。编剧对约翰的刻画细致入微,精确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这正是现在国产剧编剧特别欠缺的能力,我建议他们集体来学一下人家的叙事技巧。短短半集,无数细节让约翰这个角色立住了:约翰不愿意出门,为了说服他,嫂子帮他叫了车,还特意为他做了意大利面,因为每个星期天晚上他都固定吃这个。太久不出门,上了出租车,他绑不好安全带,不愿意和司机聊天,还让司机关掉广播,就这么安安静静开了一路…他观察力强,哥哥的信,他只是扫了两遍,就发现了藏头文:I love you。他记忆力惊人,哥哥的手机打不开,他会尝试很多密码:生日太简单了肯定不是,试试夫妻俩第一次约会的日期,或者历史日期…人均智能手机的时代,他居然还用着20年前的老古董:没错,诺基亚3310…网友:太怀旧了,这玩意儿现在真的不是只能拿来砸核桃?约翰似乎有强迫症,看到谜题就要扑上去解开,否则坐立难安,嘴角还要露出兴奋且变态的微笑…但他驾驶技术又极烂,永远没法把车停进车位,强迫症看了直摇头…他受不了人群,害怕嘈杂喧闹,一紧张就出汗、结巴。但只要和解谜有关,他立刻好了,口条也利索了,思路也清晰了,也不社恐了,仿佛换了一个人…因为此时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解谜,让他放松。特别有意思的,就是他破案的过程。比如第一个案件中,一栋办公楼里一名律师被杀,警方锁定了7名嫌疑人,但无法进一步判断。约翰却抓住了其中的核心:逻辑。在这个案件中,弄响报警器、打电话、杀人,这三个行为是同一人所做,他给所有嫌疑人编上了A-G的序号,罗列他们的口供,彼此印证,时间、地点、行为,是不是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一顿操作猛如虎,在大家一脸懵圈中,他找出了凶手,B,对,他甚至不知道这人是男是女…有网友评论:注意看,这个推理方法,公务员考试要考。该剧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类似的“只管解谜,不管人情”式查案,这仿佛开辟了推理剧新赛道,但仔细一想,这和福尔摩斯那种重视证据和逻辑的古典推理一脉相承。约翰也无疑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成为侦探界别具一格的存在。此外,乌鸦对这部剧有着偏爱,因为它完全长在i人的舒适区。说起来,现在互联网上好像人均社恐,人人争着认:谁还不是个i人?但在过去,不是这样的,内向,是对一个孩子很大的否定。剧中的约翰也因为内向而自卑过,哥哥开朗外向,被大家喜欢,而自己总是不太合群,常常被欺负。我小时候,喜欢安安静静地读课外书,就会有人说是书呆子,读书读傻了。我不喜欢跟人争辩,吵架从来吵不赢,常常一肚子委屈,后悔“没发挥好”,长大了也不怎么懂人情世故,人多的地方常常感到局促,尴尬…这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就是“没用”。因为嘴笨,反应不够快,我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最后成了一个写字的人…内向,让我们更加关注内心,也帮助我们找到兴趣所在。其实我也和约翰一样,喜欢做数独游戏,沉浸在数字的世界里,屏蔽掉现实世界的烦恼和焦虑,一晃一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察觉。我也喜欢看推理小说、推理剧,跟作者比赛脑力,揣摩作者的心思,这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快乐…约翰做谜题,在这个过程中,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这一点我特别能共情,看到他沉浸在谜题的世界中两眼放光,我也感觉自己被理解了。长大后很久,我才知道,这样沉浸的时刻有个专有名词:心流。这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表现出的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当前事情完成后,产生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有八个特征,包括任务明确、全神贯注、目标明确、即时反馈、投入深入、乐趣感、忘我的状态和时间感改变。心流活动有助于人们享受心流体验,例如发呆、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等。不可否认,这种心流的状态并不常在,甚至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的日常总被这样那样的事打扰,信息时代剥夺了我们的注意力,内卷的环境又让我们常常忙碌,常常在内耗…你有多久没有发过呆?约翰的生活看上去特别简单,他没有环游世界到处打卡,没有吃什么大餐,买什么漂亮衣服,孤家寡人,没老婆没孩子…但你会觉得,他活得特别有劲儿。他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世俗的成功没关系,没有诗与远方也无所谓,哪怕外界纷纷扰扰,我们也有能力保持内心的充盈,找到生命的秩序感。这让我想起,前阵子《读库》创始人张立宪在年度对谈里说的话:“三问”(可以试试向自己):第一个问题是,有什么事是不给你钱你也会干的?第二个问题,有什么事是你有了花不完的钱你还是要去干的?第三个问题是,有什么事是你哪怕干别的活去挣钱来补贴它也要干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你的生命会很无聊。摘要:约翰一百个不愿意,他社恐,出趟门要心理建设很久,这种突如其来的邀约,要他老命了…
在不确定的日子里,焦虑或许常伴左右,但愿大家,都能找到让生命不无聊的事。
来源:翻翻漫剪社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