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区的@小岛让我写一下“丁元英为什么不近女色”,我觉得这确实是需要值得说一说的话题,想必也有很多人会对此有疑惑。
评论区的@小岛让我写一下“丁元英为什么不近女色”,我觉得这确实是需要值得说一说的话题,想必也有很多人会对此有疑惑。
一方面,本质上丁元英没有忽视自己的本能,只是看美女只是美女,如实关照,不起心不动念。
另一方面,从韩楚风的口中我们得知“丁元英怕女人”,当然这个“怕”字并非字面意思,他只是不想让女人的意识限制和捆绑自己,影响自己的拔刀的速度和选择的自由而已。
01
韩楚风所说丁元英的“害怕”倒不是真的害怕,是女人天性中的“逻辑不清晰,善于情绪化”让丁元英害怕,想避而远之。
这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女人即教不得,也斗不得,正反都有理,凡事总是对。
你教她?她会说:你还教我?你这么厉害,你怎么不上天?
更斗不得,从斗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输了。
这种天性中的逻辑障碍,很多已婚男士已看的明白,遇事不争辩、不反驳、秉着“你说的都对”的态度来处理,反倒落了不少清净!
这种意识上的冲突已经非常明了,就剩生孩子和性生活。
有了孩子就代表了丁元英已经可以接受女人逻辑上的障碍,为了孩子忍忍也可以,总要图个什么才这么做吧。
最后就剩下性了,男人对女人的欲望是底层欲望之一,这不是你不想有就能做到没有的,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是本能,易疏不易堵。
丁元英以上两条都没有考虑,那就是性了,这个事最方便、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真不如“嫖”来的直接了。
没有责任,没有心里成本,没有观念冲突,就是奔着解决生理需要去的,落的坦荡。
好过社会上那些本来最初就是奔着色去的,还美名其曰我们感情很深,以虚伪骗取姑娘真心,最后因为感情纠纷导致的悲惨事件数不胜数。
【以上解读就事论事、论理,本人并不倡导和赞同“嫖和娼”,切勿上纲上线】
关于丁元英对女人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后面在芮小丹告白丁元英的时候,他已经说明白了: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
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经过与韩楚风的谈话和自己对丁元英的认知,芮小丹意识到自己和丁元英是站在一道峡谷对面的两个人,虽近在咫尺,而要走到一起却是如此遥远。
距离遥远的是丁元英对女人思维意识的害怕,是自己在文化上、境界上、觉悟上的境界太低,不足以平等对话。
改变一个人的意识是多难,我们之前说过,不经历社会的千刀万剐、千锤百炼、扒皮抽筋、破碎重生,人是很难被改变的。
人性对改变自己的态度永远是: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就不革了,内心只认可和相信自己愿意的客观,不愿意的就不客观了。
02
《天道》里,在丁元英还没出场的时候,作为私募基金总裁助理的肖亚文就形容丁元英,说丁元英是魔、是鬼都可以,但就是不是人。
芮小丹对这个评语感到很吃惊。
肖亚文解释道,无论是会赚钱的人、地位高的人、有思想的人、还是有学问的人,这些人想的、干的都是人的那点事。但丁元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是还有道理。
丁元英的思维到底能迥异到什么程度?紧接着,丁元英和朋友古玩店老板李志江的一起登场,就立马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丁元英强大的思维辨析能力。
什么才是真实的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是佛法里的术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抛开主观意识形态,能客观认识事物规律的一种方法。
然而,一般人要做到如实观照却并不容易,从真理真相的角度看,一般人以为的“观照”,并没有“如实”,而是夹杂了自己的惯性主观意识,这就会陷入了自以为是的真实的假象里。
电视剧《天道》讲述了丁元英是如何实事求是,如实观照这个世界,他自己,以及他的精神世界。
里面有一个小插曲:
丁元英和朋友李志江去看留声机,然后丁元英负责看留声机品质,李志江负责砍价并且埋单,但事实上,丁元英并没有让李志江砍价,而是付了款项,因为他觉得东西好,值这个价钱。
然后留声机上有“字”名曰“美女是魔”,然后丁元英问李志江,你怎么看美女是魔这个话题,
李志江首先开场,他调侃别人说:“美女是魔,老和尚的经也白念了。”
丁元英反问:“怎么见得?”
李志江说:“如实观照嘛,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不会把美女看魔。”
丁元英说:“你看美女就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
李志江说:“那你的意思,甭管我怎么看,美女都是魔?”
丁元英说:“是不是魔,跟人家美女有什么关系?”
李志江说:“你这话说的,跟她没关系,难道跟我有关系不成?”
丁元英说:“你把什么是美女搞明白了,就慢慢知道了。”
在李志江看来,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哪有那么高深,所以李志江脱口而出:“美女我还不知道吗,美女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子。”
这显然就已经进入“坐井观天”的逻辑误区了,丁元英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为错,但是有漏了,以面盖点了,你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城市,但你能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吗?
这让李志江开始疑惑,他反问:“那你说什么是美女?”
丁元英说:“人们看自己的女儿、姐妹,再年轻漂亮也不会缘起美女的认知。”
所以,在丁元英的认知逻辑看来,或者说真正的如实角度看来,客观存在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事、物、人,都是中性的,无所谓美丑,善恶,真假。
而如果一个人对于另一人的判断和评价,缘起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认知,那就一定是他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当然,观照出了自我的这种认知状态,并没有大碍,错就错在陷入到错误的认知里而无法自拔,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那就是精神失序或者生病的状态。
实质上,美女只是我们内心对年轻貌美女子的一种起心动念,就是动物本能,美女就像镜子一样,激起了人作为本能的一种原始欲望,属于条件反射,生理反应。
说这些不是为了跟人分个对错,讲个是非,而是找到起烦恼的因,不至于住因住果住念住心,目的还是让心不起苦。
李志江说:以后看见美女再也不起心动念了,丁元英说那也不对,因为念不是少了一个而是多了一个,多了一个不起心动念的“念”。
所以,丁元英才会对李志江说,你看到了美女起心动念是有病,你看到了美女不起心动念还是有病,那如何才能正常呢?
丁元英就用手来比喻,如果你的手只会攥拳,有病;只会伸掌,也有病。只有做到自如才正常。
丁元英这样的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就拿之前的“美女”主题来说,比如我是一个男人(正常的),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只要我还是一个人的底色,就不能超越人的本能,那么我就会按照我的审美标准习惯性地去评判,如果那个年轻女子是好看的、性感的、漂亮的,我就会觉得赏心悦目,就会不自觉的多看几眼,甚至那一瞬间还会想入非非。
这样的起心动念是出于人的本能,所以并没有什么错。
但假如女子已经走远,已经消失在自己的世界,而自己还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那就成了执念,成了有病的状态。
所以,从丁元英对美女的解析来看,就会发现,如实观照的关键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内在,因此发现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内去“观照”自己,认识所谓的“我”到底是谁?谁在起心动念?只有超越主观而变成客观的观照,才能认清真相,更重要的是,才能看清“我”的真相。
03
看美女的三重境界
丁元英解释到,佛说莫向外求,向内求,明心见性,如实观照,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么什么才够究竟,才够圆满呢,那就是自如,什么是自如,如来如去,来去自如。丁元英说就跟手掌一样,光会攥拳不对,光会伸掌也不对,既能伸掌又能攥拳才“自如”,就好比我们学东西一样,听着就会,一解决问题就不会,实际上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根本没有明白底层逻辑和处理机制。
其实丁元英科普给李志江的佛学知识和智慧并不是我们看起来这么简单。
认知是有层次的,这就得讲到一个著名的“公案”了,风动幡动,风不动幡动、幡动风不动,风也不动幡也不动,是心动,最后是心也不动,如如不动。
佛家修心,修的是心境,修的是般若智慧,是意识论和本体论之间的协调。
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理解,就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那么以此推论,看美女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纠结于表现形式(看美女是美女)。
美女长得好看,比如丰乳肥臀、前凸后翘、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陷于这样的“妄念”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怎么看美女都是美女,和穷人到直播间“白嫖”类似,不花钱,养眼。
第二重,纠结于事物本身(看美女不是美女)。
美女长得好看,评头论足,属于什么类型的好看,御女、萝莉、还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然后要不想占有和控制,放荡形骸及时行乐,要不就戒,自我催眠和文化PUA,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然后美女是魔是老虎等等观念就出现了。反正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就是那颗心了。贪痴嗔满满,在患得患失中跌跌撞撞,渴望爱情又自卑,各种配不上就出现了。
第三重,如实关照,明心见性(看美女还是美女)。
美女是美女,自己是自己,只要你想要发生点关系,就要珍惜当下,珍惜造物主赋予的青春和荷尔蒙,无关得到和失去,无关美女不美女,内涵不内涵,配不配,你必须实事求是,付出行动,等国家包分配那是不可能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论剩男剩女,只有自己给青春埋单,大多数人都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除了这普遍意义上的解读之外,还有两层境界,那就是丁元英见到芮小丹,芮小丹开启疯狂输出还有两层境界,(肖亚文曾告诉芮小丹,有贪嗔痴的女人是世俗的女人,没有贪痴嗔的女人是天国的女儿,世俗女人最大的武器就是“色”,要耍十八般武艺,战他个三百回合。所以才有芮小丹的裸体仪式表白,有点像赌场里的梭哈)之后,丁元英如老僧入定,和光同尘,智者的选择。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悟道不顿,知己不易,行处更难,知易行难。
丁元英表面看上去如柳下惠坐怀不乱,但是那颗心早已经颤抖了,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心,他不愿意承认,而在王明阳哑弹事件之后,情感的大坝决堤,如瀑布一样宣泄千里。
后面的两个境界就是,起心动念间自如,就是承认自己本能和心念,如实观照,人是需要爱情的,本能是需要性的,无论是需要还是想要,这时候是一体的,这就是般若智慧。
如如不动的境界是芮小丹濒死,面对生死、存在、永恒的思考,如如不动,死即是生,生即是死,不生不灭,刹那芳华终成永恒。
如丁元英评价芮小丹,如来如去,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超越生物本能,超越生死,而不被生死束缚。
就像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面提到,幸福一直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向外寻找的,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反而向内求的都成功了,这是芮小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也是最生动的一场“幸福课”。
人生远比想象的还荒诞,更荒诞不经的是人们的愚蠢和无知,竟然对错一无所知,所有哲人都是孤独的,一旦有发声,会同时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淹没。
这个世界每天变化,但是底层逻辑永恒不变,哲人用自己思维告诉世人“真相”,但世人选择视而不见。
想起韩楚风转述尼采说的那句话: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们孤独,而是环顾四周,他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同类。
顿悟如何,觉悟如何,空空如也。
04
丁元英为什么和李志江聊这些看似较真儿的话?
丁元英对此次谈话做了总结,说魔,不是为了跟谁论是非,论道德,是要指出起烦恼的因,为的是了心苦,不起苦。
然而,如果仔细看过《天道》这部电视剧,就会发现,了心苦不起苦并不是丁元英的最终追求,丁元英也并不是一个有志遁入空门的人。
他更愿意把这种佛法里面的认识论分享到世俗中去,让它成为普通大众能够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有所作为的工具。
在五台山,丁元英和韩楚风去拜会智玄大师,丁元英对智玄大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丁元英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家。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了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不管是成佛也好,无量寿也好,极乐也好。
但如果不执著于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关照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就能成为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所以,觉悟,成为强势文化逻辑的传播者,这才是丁元英的初衷所在,而我们作为《天道》的有缘人,才得益于此。
来源:百影侦探